代理人的轉型,無疑是2022年中國保險市場最熱的焦點。
從巔峰期的千萬級人力到如今的400萬人力,近兩年人身險公司代理人百萬量級的下滑:
(資料圖)
據9月份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2022年上半年保險公司銷售從業人員執業登記情況的通報》顯示,截止6月30日,全國保險公司在保險中介監管系統執業登記的銷售人員570.5萬人,較2021年底減少了71.2萬人,下滑全部來自壽險公司。相較于巔峰時期的2019年的973萬,更已下降了402.5萬。
再看過去兩年六七百萬的新增人力,與7.5%的25個月留存率,可知高脫落率以及更高程度的增員率下,實際流失的人力是一個怎樣的數字。
根據行業交流數據,如果將數據聚焦在人身險公司的營銷員持證人數方面,8月份時已不足300萬人,實際上的有效活動人力又有多少?于是我們看到績優與高客的轉型策略,成為主流人身險公司轉型風向。
近日,北大匯豐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中心的《2022年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對國內合計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51個城市35家保險機構發出9000余份涉及代理人性別、學歷、收入、抗壓能力、知識結構、技能補闕等問卷,給出了一個與行業數據有一定差別的代理人群體畫像。
考慮到行業的實際狀況,參與這種調查的當多是全職或投入精力較多,保持正常出勤及展業的代理人,即險企們口中的“活動人力”。
實際上,上述近萬問卷當也多來自各大公司重視的中心城市,或經濟水平相對突出的區域市場。畫像中明顯高出行業平均水平的學歷、收入和從業年限等數據,也許不僅代表了當下了相對有效的活動人力畫像,也是可以在這個行業長久存續的代理人群體相冊。
那么,走過紛紛擾擾的2020、2021和即將過去的2022,這兩年烽火推進的代理人轉型策略下,上述真正扎根行業,持續從事這份職業的代理人們,又是怎樣一副面貌?他們又和人們的常規認識,以及整個代理人的群像,到底有何種程度的差異呢?
1
-Insurance Today-
畫像一
女性代理人占比81%
高學歷者占比超四分之一
這一點與行業數據走勢相同,都是女性銷售人員占比明顯較高。根據《關于2022年上半年保險公司銷售從業人員執業登記情況的通報》顯示,女性384.6萬 人,占比67.4%;男性186.1萬人、占比32.6%。
這份白皮書中,女性占比更高,達到81.57%;男性營銷員不足20%。
反觀學歷層面,相比四年前差別不大,但在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代理人占比實現了約3個百分點的提升。但在高中以下學歷的代理人占比方面,則上升了2個百分點。這或許也是現實與未來的一重沖突。
保險營銷員學歷占比最大的是大專和本科,合計近6成。這一指標明顯高于《關于2022年上半年保險公司銷售從業人員執業登記情況的通報》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要比2021年底的38.5%的數據。這應該是調查問卷主要發往經濟發達或相對較好的區域所致。
此外,相對2015年后取消保險從業資格考試的兇悍的增員,導致的新增人員的質量普遍下滑,近兩年各大保險公司紛繁發力精英化、高客戰略也吸引了更多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的加盟。如不斷涌現的律師、海歸等代理人團隊。
9000多份的問卷中,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占比達到25%。這意味著四分之一的代理人擁有本科或以上學歷。
2
-Insurance Today-
畫像二
四成人力月入過萬,績優占比超20%
為什么進保險行業,賺錢是王道。top級營銷員動輒百萬的收入,和一直朝陽的行業前景,及相對自由的時間安排,往往是大部分人選擇保險營銷員職業的原因。
但在過去的多年中,保險營銷員的收入有點慘不忍睹。大約在十年前,有一份行業公開數據:
2011-2013年保險代理人年均收入是2.6萬元,八成以上的壽險代理人月收入不足3500元,六成收入在1333元以下,僅高于排在最后一名的農林牧漁的幾百元而已。同期,排行第一名的金融業是之4倍多。
這次白皮書中的數據或許是因為多來自中心城市,有著明顯的提升。但依舊有13%的炮灰級營銷員收入不足3000元,不過相對較高的收入群體占比得到了大幅提升,40%的營銷員收入過萬。其中,20%的人月收入達到2萬元。這意味著,20%的績優占比。
四年前,月入過萬的營銷員占比為16%,月入兩萬的營銷員占比為9%。
這是否也說明了:從往昔以“人頭”為主力的保費拉升方式轉為以績優為主的保費導向,正符合了當下和未來的行業走勢。
3
-Insurance Today-
畫像三
5年成長是必備條件
黃金年齡在35歲以后的20年
從年齡上看,35歲到54歲的營銷員占比最大,達到73個百分點。其中,相比2021年,45歲以上營銷員占比上升了19個百分點。但值得關注的是,35歲以下的年輕營銷員占比下降近17個百分點。
從業年限上,5年以上營銷員占比最大接近60個百分點,相比2021年上升27個百分點。同期,年資3年以下者大幅降低超過20個百分點。與行業每年動輒兩三百萬的增員人力相比,這意味著一個營銷員的至少需要5年成長期才能在人身險行業持續生存下去。
事實上,這也是國內成熟營銷員的必備條件。原因無外乎,20世紀費孝通在《鄉土中國》提出的,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張復雜龐大的關系網,人熟是一寶。
中國的熟人社會特征至今仍適用,更通俗的講就是“小圈子”社會,營銷工作本就艱難,無實體產品的保險更是如此。
大量無人脈、客源單一者注定難生存,這也是緣故營銷暢行至今的原因。營銷員獲客的主要渠道就是身邊熟人,其次是轉介紹。實際上,這兩項都與營銷員所在的朋友圈、工作圈息息相關,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保險營銷員進行業務拓展的主要方式。
當然成也緣故,敗也緣故。用“溫度”搭建圈子,“銷售”保費無可厚非,但往昔產品導向和傭金導向下專業程度不夠、人頭保費的模式,則令人情降至“冰點”,隨之的各中詬病也就可以理解了。
相對專業技能、學歷等硬條件,營銷員也是一個心理壓力巨大的職業。對于很多人來說,賣保險是可以實現“一夜暴富”的發財地,卻更多選擇忽視這也是一個極其可能徒留“畏懼”的傷心地。高脫落率的根結,即可能在此。
期間的心理壓力一方面來自于社會認可、成就感;另一方面,是工作中的實際挫敗感,如一次次的被拒絕。營銷員平均拜訪次數集中在1-5次左右,占比85%左右。而過半營銷員在遭受客戶3次左右的拒絕之后,會選擇放棄。一再被拒絕,那種滋味外人難以體會。
這方面,月收入超過2萬的績優營銷員明顯抗壓能力更強,遭遇4次依舊不放棄者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綜上可見,一名績優營銷員的大概畫像:從業五年以上,年齡35歲以上,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女性。
后記
那么代理人轉型,真正的難點是什么?
按照這份《白皮書》的統計分析,如今正在活動的代理人在學歷上已經是大專以上為主,而且在收入上月入過萬者也不在少數,僅有13%左右的群體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水平,這一群體顯然超越了我國的平均水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然具備了高學歷、高收入的特點。
這樣看來,是不是如今的代理人已經達到了行業轉型的最終目的?那行業如今仍然如此步履蹣跚,又是為何?
在我國社會經濟變遷的環境下,代理人的生態并非一成不變,也并不是唯一的,而且隨著城鄉發展的不均衡,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乃至縣域地區代理人經營狀況的差別也將越來越大。對于我國大多數壽險公司來說,一線城市以外的下沉市場,正是長期以來保費與人力最為主要的來源,也是大量“人頭”保費的重要基礎。
在這種模式下,通過新人的大進大出,以“洗人頭”、“自保件”等方式,在高增員、高脫落的過程中,險企獲得了豐厚的業績與保費。于是,險企如今的“清虛”,本應是清除虛設人力、低產能人力、無關緊要的人力,結果卻造成了新單保費的全面下滑,這意味著曾經大量的保費,正是來自于這些虛設的、低產能、無關緊要的人力。
曾經有行業人士指出,目前險企個險渠道的新單保費,仍有四成左右來自于新人的保單,而結合如今新人只有20%多的留存率,再加上如今持續不止的人員流失率,或許表明“人頭”保費的模式還在延續。
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當下代理人群像與主要城市活躍代理人群像,為什么會存在如此差異。
而對于這些已初具高質量特征的活動人力來說,險企面對的最大問題,則是如何在全國范圍進行全面的復制。畢竟,一線城市縱然有著較高的發展速度與收入水平,但經營空間必然是有限的。特別是如果險企在下沉市場的經營全面崩塌,光靠一線市場,成本更高、難度更高的高客經營,顯然是彌補不了這個逐漸增大的缺口的。
當然無論如何,這個鍋并不屬于代理人。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