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銀保監局指導下,廣東銀行業保險業以廣東獨創服務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新優勢”,打造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廣東樣本”。
據廣東銀保監局的數據,截至今年7月末,涉農貸款余額1.88萬億元,較2018年年末增長57%,連續十年保持正增長;農業保險十年來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近7000億元。
(資料圖)
值得關注的是,“保險+指數”已成功打造數字農險“廣東樣本”,而“保險+氣象”“保險+期貨”模式的落地,亦有效幫助農業保險實現從“保自然災害風險”向“保市場價格風險”升級、從“保生產環節”向“保收入”升級。
不過,農險的數字化發展任重道遠。有業內人士建議,以省為單位搭建風險地圖或者氣象數據共享平臺,可以幫助保險機構改善保險產品設計,實現災害預警以及提升查勘定損效率。
近兩年廣東農險風險保障金額年均增速80%
作為農業大省,無論是在農作物產量、農產品(000061)種類,還是農業主體規模等方面,廣東均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據廣東省統計局公布的2022年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上半年,廣東農業生產運行良好,第一產業增加值2166.01億元,同比增長5.9%;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遠超第二、第三產業,高出全國0.9個百分點。
近幾年來農業保險的持續創新,為廣東農業高質量發展打下牢固根基。
其中,廣東積極推動構建農業保險“保防救賠”一體化模式,以防災減損為風險管理核心,遵循“防賠并舉”“以防為先”的保險理念,制定《廣東農業保險防災減損工作指引》,引導廣東保險機構全省各地市確定防災減損試點品種和試點區域,持續加大投入防災減損費用,引入更多的防災減損資源,形成政府引導、行業自律和保險機構參與協同的防災減損“廣東模式”。
此外,全國首創的廣東巨災保險不斷擴面提質增效。截至目前,全國首創的巨災指數保險已覆蓋廣東19個地市,賠付12.4億元,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供有效的保險助力。
據披露,廣東農險正逐步形成“1+1+8”制度體系、“12+8+3+N”的險種體系模式。近年來,為進一步提質、擴面、增品,廣東農險將水產養殖保險和森林保險從區域試點推廣至全省實施;提高嶺南水果優勢品種的保險覆蓋率;新增蔬菜、茶葉、花卉苗木、蛋雞、肉鴨等省級險種,并進一步引入保產量、價格、收入等指數類創新險種,有效助力農險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廣東省全省已落地超200個農險品種,近兩年農險風險保障金額年均增速達到80%。
推動“指數類”保險產品先試先行
當前,指數類產品在農險中的廣泛應用,包括“保險+氣象”“保險+期貨”的落地推廣,亦成功打造出廣東農險創新的“示范樣本”。
所謂“保險+氣象”,即在賠付機制中引入氣象指數閾值,當氣象災害達到保單約定的風力級別、降雨量水平等閾值時即可觸發賠付,有效提高農險的賠付效率和效果,助力農戶防災減災和復工復產。
記者從中華財險廣東分公司、國壽財險廣東省分公司等廣東財產險機構了解到,氣象指數保險已廣泛應用到花卉苗木、水產養殖、水果蔬菜種植等農業生產保障中。部分地方氣象指數保險還被納入地方財政補貼范疇。
“保險+期貨”,即保險公司利用期貨市場對農產品價格波動進行風險轉移和對沖,主要是適用于有期貨交易的大宗農產品保險創新。
目前,廣東各地運作比較成熟的主要是大商所生豬、生豬飼料的“保險+期貨”模式。此外,雞蛋、花生、橡膠等“保險+期貨”模式也在逐步落地和發展。
某家當地企業為160頭生豬投?!氨kU+期貨”保險,標的期初價格14110元/噸,期權到期日結算價13081.3元/噸,交易數量16噸,總共獲得了16459.2元賠付。
“保險+期貨”有效幫助農業保險實現從“保自然災害風險”向“保市場價格風險”升級、從“保生產環節”向“保收入”升級。
創新數字農險任重道遠
氣象指數、價格指數等數字技術在農險中的創新應用,亟待行業共商共建共同解決。
陽光農險廣東分公司總經理欒海濤認為,目前,保險機構在開發氣象指數產品時,存在獲取氣象數據困難,氣象數據、歷史損失數據缺失導致氣象指數保險建模困難、氣象賠付指標設計不合理,而且缺少差異化設計等問題。此外,廣東氣象站點數量不足、農險保險招標周期較短這些客觀因素也在制約著氣象指數保險在農業方面的發展。
廣東保險學術委員會委員、華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茂名分院院長趙汴亦表示,在監管政策方面,可以引導省內氣象指數保險有序健康發展,對特定區域或險種能夠有一定的產品設計指引或規范,能夠共享或指導各保險機構有效積累氣象指數賠付數據及經驗;在地市推動氣象指數保險時,各地政府能夠積極推動,做好配套資金規劃保障補貼保費及時撥付。最后,農業保險招投標周期延長至五年。
此外,欒海濤認為,氣象指數保險為個別類型產品,難以全險種應用。為了滿足農戶的不同需求,建議氣象指數類保險和現場定損方式保險并行,供農戶自愿選擇。
(作者:李晶晶 編輯:梁小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