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相關資料圖)
銀行系保險的一哥中郵人壽,其在2022年上半年虧損高達17.78億元,成為披露償付報告的險企中虧損最多的險企。
日前,2022年的第二季度償付能力披露季進入尾聲。
在已披露數據的非上市險企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銀行系保險一哥中郵人壽,其在2022年上半年虧損高達17.78億元,虧損最為嚴重。
中郵人壽背靠郵政集團下的銀行渠道,成立三年便突破百億保費大關,躋身國內壽險前十的行列。但是同時也面臨著渠道單一收入增長承壓、交給銀行手續費較高等問題。在獲得“最強代理人”友邦的入股后,中郵人壽也寄希望于打開代理人渠道尋求新的增長極。不過從當前來看,二者的聯合效應似乎尚未顯現。
01
時隔八年后再現虧損
背靠郵政集團的中郵人壽自2009年成立之后快速發展,2014年就開始盈利。
年報顯示,2014年至2021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0.23億元、3.53億元、2.35億元、3.8億元、4.98億元、17.25億元、13.16億元、14.03億元;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219.53億元、247.43億元、296.49億元、410.79億元、576.63億元、675.40億元、819.96億元、858.09億元。
根據中郵人壽披露的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659.34億元,凈利潤為-17.8億元。由此可見,中郵人壽時隔八年后再次出現虧損局面。
除了保險業務之外,投資業務也是保險公司重要的利潤來源。但年初資本市場的波動,對其業績造成沖擊。
根據中郵人壽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今年上半年,公司投資收益率和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僅為1.8%、0.8%。其中一季度中郵人壽的投資收益率為0.93%,但綜合投資收益率為-1.23%,直至二季度公司綜合投資收益率才回正,為1.9%,其投資收益率則為0.9%。
雖然中郵人壽并未披露上半年虧損的原因,但是據業內分析,中郵人壽在年初引入友邦落定后,正加大個險布局,而個險渠道的高建設費用,或也體現在中郵人壽的利潤數據之中。另一方面,投資也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02
強強聯合效應仍待觀察
從產品端來看,二季度中郵年年好財壽嘉養老年金保險在產品退保金額和綜合退保率方面均排名靠前。此產品退保率13.33%位列產品綜合退保率第一,退保金額2.68億元位列產品退保規模第二。
觀察上圖不難發現,產品銷售均為銀保渠道。一直以來以銀保渠道為核心優勢的中郵人壽,也不得不面臨銷售渠道單一、交給銀行的手續費高等方面問題。而在當前壽險行業整體壓力依然較大的情況下,中郵人壽也在探索銀保+代理人的新模式。
今年年初,中郵人壽的注冊資本將由215億元增加至286.63億元,友邦保險以120.34億元資金全額認購,成為中郵人壽第二大股東。這也是我國保險業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增資引戰項目。獲得此筆增資后,中郵人壽的注冊資本金躍居壽險行業第三。
此次聯姻一度被市場視為銀郵系壽險龍頭和最強代理人的強強聯合,特別是在當前代理人渠道發展面臨轉型壓力的背景下,中郵人壽特有的零售資源優勢,則是其受到友邦青睞的最主要原因,中郵人壽也寄希望于友邦的代理人優勢開辟出新的天地。
不過,友邦百億入股后不久,中郵人壽就罕見出現巨虧,二者之間的聯合效應依舊需要時間來顯現。
在中郵人壽熱切推進市場化改革、價值轉型進程中,內控仍有疏漏,遭銀保監點名通報。
4月29日,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于部分銀行保險機構違反<銀行業保險業消費投訴處理管理辦法>的情況通報》。
其中,通報的3家對象中就包括中郵保險。《通報》直指中郵保險存在未按《投訴辦法》統計、報告和披露投訴數據的違規行為。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險聯社。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