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形勢之下,國內各行各業加速轉型,立志于從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最典型的,曾經的支柱產業之一房地產業啞火了,各種資金鏈斷裂的消息不時傳出。
作為曾經拉動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產業之一,同時也是典型的高負債產業,房地產業的低迷帶來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對于金融業的影響尤其不容小覷,銀行業在追問,貸款怎么還;保險業在追問,股東怎么辦。
2016年之前的一段時間,正是保險業依靠短期理財產品大干快上的時期,一大批地產公司看重了險企的杠桿效應,以較少注冊資本金就能撬動較大規模保費,在某些范例影響下,大舉進軍保險業,一批地產系險企應運而生……如今,房地產業低迷,這些股東怎樣了,這些地產系險企還好嗎?
最新的一則消息顯示,7月7日,北京產權交易所官網顯示,亞太財險51%股權公開轉讓招商,而這51%股權的持有者,正是泛海系,主業正是房地產。
01
亞太財險51%股權公開轉讓
根據披露,此次招商主體為長城資產北京分公司,其將所持16.1億元的武漢中央商務區股份有限公司債權予以轉讓,而該筆債權的質押擔保內容即為武漢中央商務區持有的亞太財險51%股權,披露截止日期為2022年12月19日。
根據《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要求,保險公司單一新股東持股比例不得超過1/3,此次亞太財險出讓51%股權,也就是說,此次股權轉讓后,亞太財險將至少引進2家新股東。
目前,亞太財險擁有武漢中央商務區(51%)、民生信托(20%)、億利資源集團(15%)、重慶三峽果業集團(14%)4家股東。
事實上,2022年6月,泛海控股(000046)子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所持有亞太財險51%股權被司法凍結,主要原因為泛海系深陷債務危機,資金鏈緊張,截至2021年末,已累計未能如期償還債務本息合計168.58億元,旗下多家公司股權已被法院凍結。
而此前持有亞太財險20%股權的第二大股東新華聯(000620),同樣由于債務糾紛,將持有亞太財險股權被陸續以"以物抵債"形式進行拍賣,由民生信托接手,目前,該股權更變尚未獲得銀保監會批準。
一直以來,亞太財險因股東、股權問題備受行業關注,前有二股東股權以物抵債,小股東股權遭司法拍賣,大股東股權被凍結遭轉讓,截至目前,亞太財險股權凍結比例已超65%,被質押比例超66%。
02
房地產業低迷,地產系險企資本端承壓
據企查查App顯示,泛海控股持有武漢中央商務區89.22%股權,武漢中央商務區為亞太財險和民生信托控股股東,分別持股51%和76.76%,也就意味著,泛海系總計持有亞太財險71%股權。而此次亞太財險51%股權變更完成后,泛海系仍依然持有亞太財險20%股權。
而泛海系,是典型的房地產企業,主要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擁有國家一級房地產開發資質,經營區域主要集中在武漢、杭州、北京、上海和深圳,2014年,公司開始向金融領域轉型,通過收購并入信托、保險、證券、期貨、典當、資管等金融資產,打造泛海系金融“帝國”。
但如今,房地產行業不景氣,資金鏈緊張的傳聞不斷,截至目前,已有華夏幸福(600340)、中國恒大等地產公司接連出現未能償付到期債務情形,債務危機一觸即發,債券違約、訴訟、仲裁、資產凍結等事件頻發。
泛海系也未能幸免,截至2021年末,其已累計未能如期償還債務本息合計168.58億元,并已被法院凍結了多家旗下公司股權,具體包括,民生證券31.03%股權;泛海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民生金服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權;泛海不動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泛海酒店投資管理有限公司40%股權;北京星火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5%股權、民生信托5%股權等。
實際上,房地產業曾長期是中國“最賺錢”的行業,而保險資金的特質又與房地產業資金需求高度契合,保險業與房地產業也曾有過一段長期的蜜月關系。尤其是2012-2016年之間,正是保險業依靠短期理財產品大干快上的時期,一大批地產公司看重了險企的杠桿效應,以較少注冊資本金就能撬動較大規模保費,在某些范例影響下,開始大舉進軍保險業,一批地產系險企應運而生……
如今,房地產業低迷,這些地產系險企也因此受到波及。
03
資本退潮,險企股權轉讓難度加大
當然,不僅僅是亞太財險股東在轉讓股權——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農業銀行(601288)或將考慮出售農銀人壽部分股權,所出售股權或將在20%—49%之間。
一直以來,保險公司股權變動歷來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據慧保天下統計,2022年上半年,就已有20多家險企股東宣布減持或清倉(或已經出讓)險企股權,涉及9家險企。
既有泰康保險集團、華泰人壽、平安產險小股權退出的情況,也有國寶人壽、海保人壽、中韓人壽、橫琴人壽、渤海財險中小險企股東變動、戰略引資情況,還有復星聯合健康19.5%股權遭司法拍賣情況。
綜合來看,保險公司小股東正逐漸退出,地方國有資本也正逐步加大增持地方系險企。
數年前,保險牌照備受資本追捧,房地產企業、互聯網巨頭等競相布局,其中,不少資本都將保險公司視為“提款機”,因此市場上衍生了諸多亂象,造就多家高風險機構,如今,風險逐步出清,資本退潮,這是保險業新生的開始。
但同樣,資本狂歡過后,保險牌照全面遇冷,社會資本對于保險股權的青睞程度早已呈現逐年快速下降的趨勢,多家保險公司股權掛牌轉讓遇冷,中小險企股權也面臨多次流拍。
據慧保天下不完全統計,從2019年至今,先后有18家上市公司公告退出了12家保險公司籌備組。其中包括,金發科技(600143)、海印股份(000861)退出花城人壽;豪能股份(603809)退出設立西部農業保險;貝因美(002570)退出設立華大的健康保險。
不僅如此,在上市公司紛紛退出設立保險公司的同時,多家保險公司的股權也在各大拍賣平臺上流拍。其中,前海再保險10%股權遭流派,其已折價出售;復星聯合健康19.5%股權經過折價近半,最終以1.12億元價格成交。
資本退潮,但險企對于資本的需求卻在增長。償二代規則下,保險業對于資本的渴求增加,而與此同時,由于各行各業都面臨轉型問題,滿足準備門檻的企業減少,愿意投資保險企業的資本也減少。
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監管將保險公司的股東門檻提升前所未有的高度,嚴格把關入口,此前的一些空殼公司或投資公司均排除在外,也正基于嚴格的基礎上,保險業近四年來,監管也僅僅批設了3家保險機構,分別為國民養老、融通財險、漁業互助,從其股權背景來看,分別為央企、國企和政府背景,擁有不同的戰略意義。
誰在裸泳已經一目了然。
< END >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