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在售,火熱搶購!
從公認的“保險科技元年”2017年至今,隨著經濟周期的更迭,資本陪伴著我國保險科技行業度過了波瀾壯闊的五載春秋,見證了諸多公司猶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也見證了有些公司的大廈將傾,從追捧到退潮,從頂流到落寞……不知不覺間,保險科技領域已經變了天。
根據相關統計,2021年全球規模最大的10筆保險科技融資中,無一中國公司。事實上,2021年國內保險科技賽道呈現出“高開低走”的態勢,上半年水滴登錄納斯達克后,下半年交易寥寥,幾乎沒什么新生力量出現。
除去疫情影響,我們不禁要問“保險科技究竟怎么了”?
保險科技這5年到底經歷了什么?
資本怎么變了,現在最青睞哪一類保險科技公司?
未來如何看待保險科技的發展?
01
保險科技第一個5年落幕,從1.0到3.0,那些成功的標桿
5年來,我們似乎更加關注那些“跑出來”的保險科技公司,他們中的有些公司成功了實現資本化,有些公司在市場上頻頻制造“爆款”,均獲得資本的追捧……梳理起來,過去5年,保險科技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各自有其代表性的科技公司,同時也反映了不同時期資本的不同偏好。
1.0時代:保險科技探索
代表公司:慧擇
在探索階段的保險科技公司中,“科技”屬性似乎并不強烈,更多可以看作互聯網保險與“保險基礎設施”、“數據積累”等科技概念疊加的綜合結果。但它們從無到有的探索,無疑為諸多保險科技創業公司提供了切實可行路徑和成功范本。
這一階段的典型公司當如慧擇。成立于2006年的慧擇,與傳統保險中介不同,一開始就關注保險電商這一賽道。其后,更是瞄準長期險這一銷售難度大但含金量高的產品,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推進產品在線化等方式,開辟了保險產品網銷新模式。
隨著微信公眾號、小紅書、抖音等私域流量逐漸興起,慧擇利用數據積累的豐富經驗,成功切入這一市場,將眾多網絡大V納入麾下,結合各自特點定制產品,使其長期險的業務突飛猛進。
2015-2018年,慧擇借助“保險科技”概念的興起,先后獲得賽富、創東方、達晨創投等機構的數輪投資。2020年初,慧擇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募資5512萬美元,奠定了其“保險電商第一股”的重要地位。
2.0時代:保險科技萌芽
代表公司:水滴
在萌芽階段的保險科技公司中,不僅科技屬性進一步增強,而且萌發出“保險生態”這一嶄新概念,使得保險科技公司這一垂直類平臺,逐漸在保險產業鏈上占據更多的關鍵環節,也為保險科技公司從“科技”向“生態”轉變埋下伏筆。
2016年,在“雙創”和“互聯網+”背景下的誕生的水滴公司,一開始便獲得騰訊、美團點評、IDG的天使投資。
不同于慧擇與大V合作的模式,水滴精準的感知保險公司無法觸達客戶、難以提供保險意識教育等痛點,通過“互助”和“籌款”兩大平臺,通過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現實案例,有效提高了消費者的保險意識,構筑起具有較高壁壘的流量池,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巨額的產品銷售。
此外,水滴也非常注重科技領域的研發投入,借助大數據層面的優勢,從采集分析到落地賦能,最終形成智能核保、智能理賠、智能醫療、風險控制等一系列解決方案。
在連續獲得了知名投資機構近40億元的投資,關停了可能有政策風險的網絡互助平臺后,水滴于2021年5月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保險科技第一股”。
3.0時代:保險科技的延伸
代表公司:圓心科技
在發展階段的保險科技公司中,“科技”不再是玩概念,而是依托“生態”存在,并服務于保險這個生態的衍生品。圓心科技成功資本化,為保險科技的后半場開辟了新的通路,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
這一階段的典型企業包括圓心科技,其創立于2015年。不同于慧擇和水滴,它的保險基因并不突出,而是瞄準了醫院處方藥外流的隱形市場,以及“互聯網+醫療機構”的發展趨勢,一邊建立起廣泛的藥房網絡,一邊發展互聯網醫院業務,構建起醫患問診和醫藥保健的生態閉環,隨之大量的天然的保險需求應運而生。
2019年4月,圓心科技正式進入保險服務領域,依托生態構建和數據積累,創造性的推出了為新特藥設計的新型保險、普惠商業醫療保險、為帶病人群定制保險等創新型產品,并與政府機構、公立醫院深化合作,更好地推動業務落地。
作為資本界的寵兒,圓心科技共獲得了超60億元的投資,并于2022年3月被批準境外上市。
02
資本底層邏輯演變,關注點逐漸從“領先科技”轉向“如何落地轉化為生產力”
在上文中,筆者詳細闡述了在所謂的“保險科技上半場”中成功跑出來的案例,其成功一方面與其看準行業大勢、積極付諸行動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也離不開資本的一路襄助。
然而,資本是把雙刃劍,當潮水褪去、迷信打破,保險科技的下半場姍姍到來,資本的興趣也已經發生了轉變。
與保險科技從上半場切換到下半場同時發生的,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環境的重大變化。伴隨著這種變化,資本不再盲目地追求擴張,不再迷信所謂“領先科技”,而是逐漸將“如何落地轉化為生產力”作為重要的考量指標。
眾所周知,保險科技公司最早是圍繞著保險產業鏈的垂直領域出現,目的是解決保險公司的某些“痛點”,營收來源體現為保費的一部分。然而,這就會形成一個“悖論”,即大公司雖然不差錢,但本身投入高、“痛點”少;而小公司雖然亟待解決的問題多,但保費寥寥,不足以為額外的服務買單。因此,保險科技公司“落地難”現象已成為業界共識。落地難度與資本的青睞程度成反比,從易到難又可分為三類:
能直接為保險公司帶來保費的
“短期行為”影響著各行各業,尤其是在保險業,如何能夠迅速獲取保費是每個經理人的終極目標。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僅僅一張牌照是無法獲得保費的,然而構筑自身的流量池需要漫長的投入,訴諸第三方是最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
因此,一批保險科技公司應運而生,有的通過自身平臺的流量變現(慧擇、水滴),也有的通過科技手段將保險與醫療等相關產業連接(圓心科技),最終迅速將流量轉化為保費。
這一類保險科技公司已構建起流量壁壘,業務模式易于落地且可迅速復制,保險公司愿意為流量買單,因此是最受資本青睞的類型。目前成功“跑出”的保險科技公司,也主要集中在這一類。
能直接為保險公司節省成本的
有些保險科技公司雖然無法直接帶來保費,但卻瞄準了保險公司“政策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等特點,通過科技手段,使其降本增效、合規運營,節省了保險公司的日常成本。
對于這類保險科技企業,其服務效果能被保險公司直觀看到,因此落地相對容易,保險公司雖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為其買單。
然而在資本看來,這類公司的營收直接來源于其服務的保險公司,天花板明顯、想象力較低,生存雖無虞、但做大很難,如僅停留在保險行業,其業務增長難以支撐其走到上市。因此也有部分公司跳出了保險行業,向大金融甚至其他行業拓展。
既無法直接帶來保費,又無法直接節省成本的
公司的“發展戰略”、“市場定位”雖聽著很虛,但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則會一步走錯,滿盤皆輸。
在保險科技領域,有些創業公司缺乏對保險業的足夠了解,并未觸達和解決真正的行業痛點,孰不知保險公司本身就經營艱難,哪有富余的費用為其服務買單?
雖然很多公司鼓吹其擁有行業領先的高科技屬性,但無法落地的科技,最終也只能被束之高閣,無法轉化為生產力。
事實上,與上市的“當紅炸子雞”相比,這一類保險科技公司更應該被作為案例進行深入思考。
03
保險科技第二個5年開啟,從狹義到廣義,新科技需服務大保險
時光邁入2022年,后疫情時代的影響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險業也不例外。對于幾年前如火如荼的保險科技賽道,我們似乎發現“保險科技”這個概念融資越來越難,甚至鮮少被提及了。
在第二個5年,保險科技這個概念是否將變成“偽命題”,還是改變為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
首先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究竟應該是“保險服務科技”,還是“科技服務保險”?
在“互聯網+”的概念剛興起的那幾年,曾有過“互聯網+行業”還是“行業+互聯網”的討論,即互聯網和行業哪個應當占據主體地位。筆者認為,“保險科技”發展到現在,也應當面臨類似的討論,是保險服務于科技,還是科技服務于保險,這是保險科技未來如何發展的核心問題。
狹義的保險科技是“科技服務保險”
在第一個5年中,“保險科技”是狹義的,主要指的是“科技服務保險”。正如筆者在上文中舉例的融資難易程度不同的三類公司,均試圖通過科技手段,解決保險業獲客難、欺詐多、效率低、合規成本高等痛點。因此,這就導致“科技”被限定在保險的框架內,僅作為“保險”的一個定語和附著屬性存在,難以跳出保險這一畝三分地,天花板現象明顯,很難走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廣義的保險科技是“科技引領保險”
未來5年,“保險科技”將更加廣義,更可能體現為“科技引領保險”。即科技不再依托保險而存在,而是滲透在各行各業發展過程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衍生出新的風險管理訴求,誕生更廣義的“保險科技”概念。
近日獲準上市的圓心科技,在其生態的布局過程中,體現了這個趨勢。中國平安(601318)也在年報發布會上也表示,戰略方向將從此前的“綜合金融+科技”全面轉向“綜合金融+醫療健康服務”,這意味著科技將從手段變為目的,滲透其產業鏈的方方面面,創造出更多的保險需求。
縱觀世界與國內保險科技發展格局,“科技引領保險”的趨勢都已經開始顯現。
世界范圍:財險領域的科技創新公司是投資主流
通過對全球10家融資規模最大的保險科技公司分析,不難發現,在成熟的歐美保險市場,財險領域的專業技術型保險科技公司是資本青睞的主要標的。
這一方面與保險市場結構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隨著科技水平的更新迭代,使得保險公司承保智能家財險、智能寵物險、網絡安全險等創新型產品成為可能,從而衍生出巨大的藍海市場。
而印度這種新興保險市場,正如我國前幾年的情況,Digit Insurance等保險銷售公司更容易獲得投資。
國內范圍:科技服務引領保險發展的趨勢初顯
因無法獲取準確的融資數據,筆者以較權威的《2021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企業雙50報告》為研究依據。在入圍的12家保險科技企業中(眾安在線作為保險公司未列在內),可以清晰的看出三個趨勢:
一是以線上保險銷售為主要經營范圍的保險科技公司逐漸減少;
二是基于UBI車險、網絡安全險等創新型財險業務的公司逐漸增多;
三是有些公司已呈現從服務保險到覆蓋生態的發展方向。
以上趨勢說明,我國的保險科技企業也正在嘗試將科技與生態有機結合,從此衍生更豐富的保險產品。依靠我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優勢,假以時日必將誕生世界領先的保險科技公司。
04
在更廣闊天地尋找爆發點,壽險下沉市場、財險藍海市場、綜合金融服務市場大有可為
無論是2021年融資規模最大的10家保險科技公司,還是入圍畢馬威金融科技雙50的保險科技公司,其有著共同的發展趨勢,即都是通過更廣闊的科技視野、更先進的科技手段、以及更豐富的數據積累,盡可能識別并滿足各行各業的風險管理需求。
一方面,保險科技公司將缺乏數據和模型的不可保風險轉化為可保風險,創造出更多的保險領域,如曾經的退貨運費險、以及近年來出現的已病群體的健康險等;另一方面,將原來畫像不充分、定價不精準的風險進行精準承保,如基于物聯網的智慧交通保險、基于衛星遙感技術的農業保險等。通過多管齊下、多措并舉的科技手段,以實現保險業“開源節流”和“提質增效”的雙重目的。
筆者認為,在下一個5年,保險科技公司將以更廣義的“保險”和“科技”概念,在更廣闊的生態布局中,尋找新的爆發點,以下三大市場最值得期待:
壽險下沉市場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異巨大。在一線城市人均GDP已突破2萬美元的情況下,很多省份的人均GDP才剛剛達到1萬美元的保險消費臨界點,因此下沉市場才是壽險營銷的藍海所在。
然而,在二三線城市以下的下沉市場,有別于人口密集的一線城市,傳統的壽險營銷方式很難以較低成本獲取客戶。
這正如西方引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原因,人力成本的高企必然會倒逼科技的進步。可以合理預計,保險科技也將引領下沉市場的壽險營銷革命。
在這個賽道,除已上市的水滴和獲準上市的圓心科技外,已遞交IPO申請的思派健康、鎂信健康等,均通過布局“醫—患—藥—險”的服務閉環和普惠健康保等創新業務,構筑起流量壁壘,占領更大的市場。
財險藍海市場
相對于“爆款”迭出的壽險,財險一直被作為生存艱難、入不敷出的典型。然而財險市場涉及的行業更加廣泛、風險更加多樣,三百六十行中,每個都具有獨一無二的風險管理需求。特別是大量新興產業的誕生,更是為保險科技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出現了很多專注于UBI車險、新能源車險、網絡安全險等險種的科技公司,為保險公司更好的提供風險管理服務開辟了通路。
同時,越來越多的實業企業,如新能源車企特斯拉、蔚來、比亞迪(002594)紛紛成立了保險經紀公司,憑借深厚的科技研發和數據積累,不僅滿足其產業鏈的風險管理需求,將來還可能做到向行業輸送管理能力。
綜合金融服務市場
除了以上兩類能直接創造保險需求的保險科技外,對于眾多以提升行業效率、優化保險流程為目標的保險科技公司來說,破局之路可能在于走綜合性金融服務的發展路線。
特別是面對客戶更加綜合的金融服務需求,不應拘泥于保險這個行業,而是應當勇于突破,不斷尋求擴大服務領域。
5年,對于任何行業來說,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老劃斷,都需要每一位從業者能夠跳出思維定式,以上帝視角進行深度的自我審視,不光埋頭趕路,更要抬頭看路。
相信在下一個5年,我國將會涌現出更多廣義的保險科技企業,讓保險成為各個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走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