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錢沒了怎么辦?”這已經成為老齡化社會人們最為擔心的問題之一。長壽時代,人人都可能擁有百歲人生,為提升健康壽命,居民養老將更加依賴投資回報和財富積累。
但投資是個“技術活”,面對龐雜且專業的資管市場,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專業的財富管理機構,通過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來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調研報告顯示,我國年入超百萬居民中,逾六成財富管理都有保險助力。
收入水平影響財富機構選擇偏好
從財富管理市場結構來看,基金(含公募、私募、基金公司及子公司資管計劃)是我國最大的財富管理市場,市場份額約為四成,其次是銀行理財,占比在20%以上。而保險、信托也占據著較大的比例,分別為18.4%、16.2%。
調研數據顯示,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在選擇財富管理機構時有所不同,收入水平處較低區間的居民趨向于選擇較為穩定的機構進行財富管理;處較高區間的居民在財富管理的機構選擇上則更為多元化,也更“大膽”。
具體來看,有50.41%的年收入在10萬及以下的居民選擇銀行進行財富管理;年收入在30萬以上的居民更多地選擇信托機構、保險機構、基金機構進行財富管理;而年收入在100萬及以上的居民中,62.96%在進行財富管理選項中包含保險公司。
資產配置優化組合有助于財富增長
美國經濟學家馬可維茨于1952年提出的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PT)認為,通過將不同類型的金融資產放在一起,可在不降低收益性的基礎上降低非系統性風險。資產配置的優化組合對增加財富有較大的幫助。
從持有的理財產品的周期看,目前中國居民更傾向于短期的機會型投資。具體來看,接近七成的居民可接受的理財產品持有時間小于1年,接受5年及以上的居民比例為9.02%。我國居民長期理財觀念及習慣尚未形成,這也導致目前我國居民金融資產投資種類較為集中,居民投資配集中于銀行活期/定存類。
而從資產配置情況來看,我國高凈值人群可投資資產配置結構較為多元化。銀行活期/定存類金融資產投資比例為25.42%,遠低于全體居民46.64%的配置比例。
未來金融資產配置將更加多元化
從金融資產配置結構看,我國居民金融資產配置偏保守,收益較低的安全資產占據較大的比例。隨著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程度加深,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復雜的聯動關系。特別是近兩年來,不確定性日益凸顯,單一市場的投資品種策略很難適應如今復雜的市場環境。
從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居民金融資產配置來看,股權、股票、基金、保險等在其金融資產中占據較大的比重。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居民金融資產配置意識加強,金融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有所上升,金融資產配置將更加多元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月下旬,和訊網、和訊財經研究院將攜手泰康人壽共同發布《長壽時代城市居民財富管理白皮書》,通過對全國重點城市及地區,具備自主理財能力人群、保險消費人群、收入中位數以上的家庭進行調研,揭示當前中國居民財富配置情況及意愿、保險消費特征及趨勢、養老財富管理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等問題,為實現居民財富穩健增長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