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觀 |聚焦保險創新
美國的免體檢壽險產品,以醫療記錄和賠付記錄為基礎確定費率,簡化了壽險產品,同時推動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促進壽險表現的提升。
近日,各大保險公司都陸續披露2021年業績。從整體數據來看,不得不說國內壽險行業仍然在經歷困境。從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平壽險、新華壽險和人保壽險五家公司合計實現的保費收入來看,2021年保費收入約15469.62億元,同比微降0.4%。具體到各家公司,則是呈現出四升一降的格局,平安人壽保費下降4%,國壽、太保壽、新華保險以及人保壽的增長率分別為1.16%、0.55%、2.48%和0.69%。盡管增長,但是增長率方面仍然只是較低的個位數,和國外動輒兩位數的增長相比,則相形見絀。
國內壽險行業慘淡的背后,必然和正在進行的壽險改革以及目前嚴峻的經濟形勢有關,但是同樣的一種狀況,是障礙,也有可能是機遇。在我們愁于業績慘淡的同時,同樣經歷疫情重創的美國壽險市場卻迎來了驚人的好消息,研究機構LIMRA的數據顯示,2021 年上半年美國壽險保單銷售增幅為1983年以來最高,售出的保單總數增加了8%,與此同時保費也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美國壽險市場:增長強勁,一派繁榮
保費與保單:各季度增長接連創紀錄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美國壽險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業績。LIMRA的季度數據顯示,2021年每個季度,美國壽險市場的增長都創下記錄。
一季度,美國壽險總保費創下2018年以來的最高增長記錄,壽險總保費收入為489.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452.6億美元增長8.1%。其中,個人壽險保費同比增長9.0%,從351.1億美元增至382.6億美元,團體壽險保費同比增長5.1%,從2020年第一季度的101.5億美元增至106.6億美元。保單數量方面,個人壽險保單銷量的增長是自1983年以來的最高季度。
2021 Q1 保費數據來源:LIMRA
二季度延續了一季度兇猛的增長勢頭,壽險總保費增長21%,是自1987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大同比增幅。與2020年前六個月相比,2021年上半年的總保費增長了18%。
第三季度,美國壽險的年化新單總保費增長18%,連續第三個季度實現兩位數增長,保費增長率達到了自2007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雖然整體保單銷售與去年同期持平,但到2021年三季度為止銷售的保單數量比2020年前三個季度增加5%。
產品層面:可變萬能險成寵兒
個險產品中,可變萬能壽險一路領先,成為所有產品中增長最驚人的。2021年一季度,這一險種的年化保費增長了54%,二季度的增長率為69%,三季度的增長率更是達到了104%。前九個月,可變萬能壽險的新年化保費增長了78%。第三季度市場份額為13%,比一年前高 5個百分點,幾乎是疫情前水平的兩倍。
LIMRA的相關負責人指出:2021年可變萬能壽險的銷售額非常可觀,低利率、強勁的股票市場和近期稅法 (IRC 7702) 的變化讓這一產品對消費者更具吸引力,推動了過去幾個季度的增長。
除此之外,其他產品也實現了強勁的增長。其中,終身壽險的年化保費在一季度增長了20%,市場份額為36%,二季度,這一產品的年化保費增長了25%,保單數量增加5%。到了三季度,終身壽的保費增長有所放緩,增長率僅為8%,但前九個月仍實現了17%的增長率。市場份額略有降低,為壽險總保費收入的33%。
美國細分壽險產品增長 來源:LIMRA
定期壽險的增長勢頭相對慢而穩,一季度的年化保費增長了7%,二季度略有上升,達到8%,三季度增長4%。市場份額穩定在22%。
萬能壽險中,指數型萬能壽險的增長也一直穩定在兩位數。第一季度,指數型萬能壽的年化保費增長率為13%,保單數量增加13%,市場份額24%。到了第二季度,保費增長率上升至20%,相應地,保單數量也增長了20%。三季度,指數型萬能壽險新保費躍升21%,2021年前九個月保費增加了18%。
固定萬能險年化保費在一季度錄得11%的負增長,新單數量也下降了3%,到了第二季度,趨勢有所扭轉,這一險種的保費實現了7%的增長,保單數量更是增長了17%,但從半年來看,保費仍然是負增長。三季度,固定萬能險的年化保費增長11%,前九個月的增長率僅為2%。
美國前十五大壽險公司:保費有漲有跌,總體增長喜人
整體壽險市場上漲的同時,各家公司的業績也在迅猛增長。從保費和市場份額來看,Northwestern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是美國最大的壽險公司,一季度壽險總保費為41.6億美元,同比增長10.4%,該保險公司的團體壽險保費增長率也是最高的,為22.7%。
大都會以37.8億美元的壽險總保費位居第二,比去年同期的35.5億美元增長6.4%,但其個人壽險保費下降了7.1%。
紐約人壽、保德信金融以及MassMutual分別位居第三、第四以及第五位。紐約人壽在本季度末的總壽險保費為34.3億美元,同比增長2.0%,而保德信金融則增長8.4%,達到33.3億美元。MassMutual則是在個人和團體方面實現了22.9%和22.7%的增長率。
從前十五家公司的總體數據來看,Protective Life Corp.在第一季度的總壽險保費增長率最高,為125.6%,該公司的總保費為10.5億美元,位居第12位。Lincoln Financial的個人和團體壽險保費均下降了10%左右。
增長背后:用戶需求還是保險公司數字化做得好?
美國市場強勁的壽險業績的背后,離不開眾多推動因素,這其中不乏有疫情的因素和壽險行業本身的因素。
按照常理來說,疫情應當對壽險有著消極的影響,但是在美國,疫情卻對壽險的銷售有著積極的影響。LIMRA的2021 Insurance Barometer調查顯示,COVID-19提高了民眾購買壽險的意愿,31%的人表示,考慮到疫情的因素,他們更有可能購買壽險產品。
此外,相比于傳統的壽險流程,消費者更加期望簡便、數字化的流程。根據LIMRA的副總裁兼首席信息官Kartik Sakthivel的說法,2020年接受調查的每10名保險業高管中,有9名表示他們的客戶對數字購物體驗的胃口越來越大,這一趨勢也持續到了2021年。
這其中,消費者對免體檢的壽險產品需求更大。在疫情比較嚴重的背景下,美國壽險市場的一種形式是加速承保(Accelerated Underwriting),這一形式針對18至60歲的健康人群,免體檢,利用現有醫療記錄設定保單費率。一些提供這類壽險產品的公司和產品細節如下表。
保險公司提供加速承保選項,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壽險,尤其是對于女性和X一代的消費者來說。數據方面,保險比價平臺PolicyGenius的購買數據顯示,從2021年10月到2021年12月,通過Policygenius提交的申請中,約有56%是針對免體檢保單的,而2021年1月到3月這一比例為26%。LIMRA的調查顯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他們對快速承保的態度也比較友好。在列出的多個有點當中,認可每個優點的人數比例都達到了50%左右。
快速承保特點調查 來源:LIMRA
除了簡化投保程序、提升體驗之外,消費者偏向于免體檢保單的另一個原因是保費。Policygenius人壽保險價格指數數據顯示,與需要全面體檢的定期保單相比,免體檢定期保險的價格具有競爭力,一些申請人支付的保費甚至更低。例如,一個25歲的女性購買25萬保額的免體檢定期壽險保單,可以比傳統保單低1.6%的保費獲得保障。
免體檢和傳統壽險不同年齡段的保費
從圖中來看,也有多個年齡段的免體檢壽險費率是略高于傳統壽險產品的,但相差的費率最高不超過5美元,對于年齡段處于25歲至45歲之間這種主要投保人群來說,相差則不超過1美元。這類人群一般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正處于愿意“花錢買時間”的奮斗階段,因此,多花1美元讓他們免于乘車或者駕車半小時乃至一小時去做一個體檢,對于他們來說是非常愿意的。
總的來說,美國的免體檢壽險產品,基本上以醫療記錄和以前的賠付記錄為基礎確定費率,已經做到相當精細化了,不得不說這一點得益于美國電子醫療記錄市場的高度發達。之前在介紹醫療信息化巨頭Cerner的時候,我們提過醫療信息數據的一個用途是用于壽險的承保和風控,體現在Cerner與紐約人壽保險公司合作,在獲得患者同意的情況下,Cerner將允許紐約人壽保險公司訪問患者的EHR,從而借助實時的數字記錄,在全美范圍內快速準確地做出承保決策,同時讓個人更容易申請壽險,并減輕醫療保健供應商的行政負擔。
事實上,以快速承保(Accelerated Underwriting)為基礎的免體檢壽險產品也是美國諸多線上壽險公司發展的基礎,像之前融資規模十分可觀的Ladder Life Insurance以及Ethos Life倚靠的都是快速承保。它們的一個共同之處是都有大量的免體檢壽險產品,這些產品往往根據患者的各類數據,如醫療數據、藥品數據、信用信息等進行費率設置,從而在美國這樣本身壽險滲透率就不錯的市場,帶來了全新的簡化體驗,促進了增長。
從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以及美國壽險市場上的快速承保(Accelerated Underwriting)這種形式來看,美國壽險市場的增長邏輯大概如下:美國疫情形勢比較嚴重,消費者感受到的健康威脅也相對較大,因此在本身保險意識就強的情況下,壽險的需求得到了提升。疫情阻礙了線下渠道的正常運行,因此壽險市場基于醫療信息化等各類數據,推出快速承保這樣的一種形式,滿足了消費者對于壽險的需求,整個壽險市場保費得以增長。
因此,美國壽險的強勁表現是市場積累的結果,消費者意識為基礎,醫療數據的體系化發展推動壽險的線上化。這一點告訴我們,整個醫療大健康市場的發展都是相輔相成的,單獨地去談論壽險數字化或者醫療信息數字化,可能看到的效果沒有那么好。當每一塊都發展起來了,互相促進和利用就比較自然,而帶來的結果也是厚積薄發的。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保觀最新行業報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