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姜鑫進入3月后,北京的天氣開始暖和起來,王巖的“活動”范圍從客廳擴展至有著長長坡道的門口。
雖然都能感受到陽光,但屋外的春風讓王巖感到欣喜,盡管此時的風還有些料峭,讓不少行人還會在風大時拉緊衣服,但是他沒有動,盡情享受著陽光和春風。
王巖并不是不怕冷,而是高位截癱的他大部分身體已經失去了直覺,老伴兒劉阿姨給他穿了厚厚的外套,他想用雙手和臉頰僅剩的這點知覺來感受春天的到來。
剛過而立之年的王巖因為一場突然的疾病,讓這個原本幸福美滿的小家庭遭到打擊。不過,幸運的是他在花甲之年趕上了北京市石景山區的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制度試點,讓他和老伴兒并不寬裕的生活多了些底氣。
類似王巖之遭遇的人在國內還有很多,不過多數還沒法享受到長護險的實惠。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出爐,在14億人口中,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2.6億,占總人口的18.7%。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過4000萬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人員長期護理已經成為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突出的問題。
盡管自2016年開始推出試點以來,國家級長護險試點城市至今已經擴展至49個,參保人群覆蓋到1.4億人,但這與洶涌而來的老齡化以及市場需求相比仍然是不足的,這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再次引起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關注。
其中,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孫潔建議,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明確功能定位,推動加快建立符合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障制度。
失能人生
早起做飯,收拾房屋,給王巖擦洗,再把飯菜“安置”在王巖的頭和兩個胳膊之間,給他翻身、“挪動”王巖到輪椅上出去曬太陽……
這是王巖老伴兒劉阿姨的一天。這樣的日子,劉阿姨“雷打不動”,已經持續了32年。
就在2018年開始,老兩口的家里逐漸熱鬧了起來。由于王巖是石景山區長護險試點的第一批受益者,其個人又很健談,除了護理機構上門服務外,還有經辦機構、調研的學者、采訪的媒體記者到王巖家了解情況。
熟練使用智能音箱、積極報名參加康復機器人實驗、關心時事和政治……如果不是看到王巖躺在病床上,身上掛著尿袋,很難想象這個樂觀的老人已經癱瘓了32年。
31歲時,王巖已經是某個鋼廠的一位小班長,結婚不久并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不過,隨后王巖的幸福生活的軌跡出現轉折,因為身體不舒服就醫被查出患有脊髓膠質瘤,一次手術過后把他從此留在了床榻上。而劉阿姨因為下班著急回家照顧癱瘓的丈夫,遭遇車禍,被撞斷了腿,落下了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病根。
變故面前,兩個人樂觀地堅持下來,不能出去工作,劉阿姨就把王巖“收拾”得干干凈凈,屋子衛生也打掃得一塵不染。
托舉王巖生活希望的,除了民政、殘聯的幫助,還有2018年開始在石景山區試點的長護險,每月1000多元的補貼和照護。
遠在300公里以外的張瑞卻沒有這般幸運。
內蒙古赤峰的冬天格外地寒冷,春節過后剛有了一絲暖意,已經在這生活了70多年的張瑞臥床四個月后告別了這片土地。因為突發性腦出血,身體還算健碩的張瑞在2021年10月在參加完一個婚禮后昏迷,經過搶救,醫生搶回了半條命,幾天昏迷后醒來,卻發現四肢已經失去知覺。
這個變故給他家里帶來沉重的打擊,因為一輩子務農,張瑞的積蓄并不多,更為嚴重的是,因為身在農村,通到鎮上的公交車停運了,藥和護理用品的購買都是難題。張瑞的病倒不但使老伴兒慌了神加重了原有的基礎疾病,也給他們的兒子帶來了難題,一個身體不好自顧不暇,另一個工作繁忙難請足夠的假期,該如何照顧病重的父親?無奈之下,在反復商量沒有得到好的照護方案后,張瑞的孫子小輝辭去現有工作,回到村里照顧生病在床的爺爺。
在爺爺的葬禮上,小輝非常痛苦,哽咽中說著如果條件再好一點,爺爺的日子會不會再長一點。因為不能進食,張瑞只能吃流食米粥等流食,營養不足導致日漸消瘦。同時,因為沒有條件使用尿管尿袋,大小便都在炕上,雖然用了隔尿墊,屋子里始終彌漫著難聞的味道,加之幾個月沒有洗澡,天冷要穿厚厚的棉衣,起了嚴重的褥瘡,嚴重高燒幾次,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救治……幾個月下來,小輝對年老產生了深深恐懼。
“沒理由不好好活下去”
人口56.8萬的石景山區,是北京市老齡化程度次高的區,也是北京市長護險的試點區,王巖在這里生活了多年。
2018年石景山啟動初期小范圍長護險試點,2020年9月,北京市石景山區被明確為國家第二批長護險試點城市,2020年11月開始在全區范圍內展開。
王巖是石景山區試點的首批獲益者。“當時聽到社區說國家在推長護險,石景山是試點區,便到街道大廳長護經辦窗口申請,很快就有人聯系上門評估,不久后就享受到了待遇”。
通過了解,王巖得知,長期護理保險是指對個體由于年老、疾病或傷殘導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在家中或養老機構由專人照護所產生的費用需要進行支付的政策性保險,“正適合自己,每年90元還不算高”。
在泰康養老石景山區長護險經辦網點,負責人向經濟觀察報記者介紹了石景山區的試點情況,目前,石景山有42.2萬人參保,參保對象主要是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醫保的參與者,費用每年180元,單位或政府補貼90元。目前,待遇享受人員3284人(其中實時享受2704人),其中選擇像王巖一樣選擇居家護理的有2747人,占比愈80%,選擇機構護理的有537人。
參保人員因年老、疾病、傷殘經過不少于6個月的治療(康復),且經失能等級評估達到重度失能,即可獲得長護險服務保障,保障內容為日常基本生活照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護理服務。參保人可以選擇機構護理、機構上門護理、居家護理三種方式,方式不同,發放護理費用不同。據上述負責人介紹,目前選擇純機構上門護理的人并不多,除去自付部分,機構護理和居家護理每月可分別享受1890元以及1040元的護理費用補貼。
一般來說,國內大部分采用巴氏量表進行評估,分為進食、穿衣、大小便控制、行走、梳洗修飾、床椅移動等指標,按可以完成的程度進行打分,完全不能自理不得分,評估人員現場打分,分數越低失能等級越高,以石景山早期試點為例,40分以下被評定重度失能,也有城市以60分為判定指標。“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對于重度失能患者來說,除就醫不方便外,囿于家屬照護專業性等原因,不少失能患者的基本生活質量很難得到保障。
王巖選擇最多的是剃須理發、擦浴、康復等服務,對于除高位截癱外沒有其他疾病的王巖來說,幫忙擦擦洗洗、翻翻身之外,上門服務人員能同時陪著聊聊天是更大的慰藉。
在談及癱瘓30多年來所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幫扶,樂觀的王巖還是有些哽咽。他說,目前自己的退休工資只有3000多,吃喝用度以及購買護理用品會消耗不少但基本夠用,但老兩口輕易不敢去醫院。而長護險的保障緩解了這種壓力,一來是家屬可以得到1000多元的護理補貼,二來機構的上門服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劉阿姨的勞累,讓王巖得到專業上門的照護,當前已經年過六旬的劉阿姨在輔助王巖翻身時正越來越吃力。
“從石景山在全區范圍內開展試點工作一年以來,已經收到過80多面錦旗”,據北京市石景山區醫保局二級調研員魏玉英介紹,有不少失能人員家屬來送錦旗表示感謝,甚至有家屬表示,由于不知如何護理,癱瘓的父親已經5、6年沒有洗澡,長護險的落地,徹底改變了這種現狀。
“沒想到自己可以活這么久,但有了長護險的幫助,沒有理由不好好活下去。”王巖說。
王巖在享受長護險待遇的同時,對其也有更多的期待。“對于長期癱瘓在床的人來說,面臨的困難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尿路感染引發的高燒,另一個難以移動引發的褥瘡,如果得不到好的護理,二者都有可能致命,”王巖說,自己的難點在于尿管的更換,每個月更換兩次尿管都要去醫院,對于老伴來說,“挪動180余斤的王巖”是個“大工程”,每每去醫院就要耽誤兒子工作或者找人幫忙,因此王巖希望在長護險的服務包能定期更新,結合自己的失能情況,增加更多的醫療護理項目和中醫康復內容。
長護險“試點”
王巖的某些需求,在其他地區的試點中或許能夠得到解決。
例如,在青島市的試點中,除了護理員會上門提供生活護理服務外,還有基礎醫療機構的護士和康復師也會上門提供多樣的醫療服務。
不僅僅保障服務內容不統一,由于分批試點,部分標準不統一,在目前全國49個城市的試點中,各個地區的長護險試點存在差異性,在參保對象、籌資來源、籌資方式、籌資標準以及給付對象、給付方式、給付范圍等方面均存在不同。
例如,目前大部分試點城市參保對象以城鎮職工為主,而最早試點的成都、上饒、廣州、南通等城市已將參保對象擴大至城鄉居民;在籌資方式上和資金來源上也不盡相同,大體上看,各地每人每年的繳費金額從24元到240元不等,資金來源上,采用最多的是醫保統籌基金結合個人繳費和財政補助的籌資組合,也有的地區僅有醫保統籌基金和個人繳費,部分地區在此基礎上結合了單位繳費或者公益基金,部分地區則僅有醫保統籌基金支付。
在對失能標準的評定和待遇的享受上,大部分試點城市僅重度失能才能享受到長護險待遇,但南通、青島、蘇州和呼和浩特涵蓋了中度失能群體,上海則將條件放寬到輕度失能群體,另外還有部分城市將失智等特殊人群納入到保障范圍中。
諸多的差異性也凸顯了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長護險制度仍需完善,相關標準有待統一。
2022年1月北京兩會召開,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石景山區醫保局局長的李鳳芹提交了關于推進北京市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提案。
在提案中,一直參與石景山區長護險試點的李鳳芹提到了幾個痛點:個人繳費意愿不足、需進一步加強政策和資金整合、評估標準待完善、部分市民對政策不理解。
李鳳芹建議,在北京市即將全市推廣之前,應該不斷完善制度體系,在研究國內現有試點經驗基礎上出臺相關政府規章或者地方性法規,及時補充完善長護險相關制度、辦法,如針對民政、衛健委、殘聯等不同部門的政策銜接、待遇享受人群覆蓋面、長護險失能評估標準等方面的制度。
而在全國兩會近幾年關于長護險的提案中,統一標準的建立是被提及最多的建議。如統一的失能標準建立(2021年國家已統一)、統一的待遇支付政策框架體系,不論是機構養老或家庭養老,同等失能程度或護理等級實行統一支付標準,在同一的保障范圍內制定統一的基礎支付范圍。
讓更多人“老有所護”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出爐,在14億人口中,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2.6億,占總人口的18.7%,這個數字較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了5.44個百分點;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有1.9億,占全國人口的13.5%。
這些數字背后,不容忽視的一個現實是,中國只用了18年時間就進入了發達國家用60年時間才完成的老齡化進程。同時,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過4000萬人。
盡管國家級試點城市已經高達49個,參保人群覆蓋到1.4億人,但這與洶涌而來的老齡化以及市場需求相比仍然是不足的,長護險保障區域范圍擴大迫在眉睫。
在采訪中,小輝表示自己并未聽說過長護險,但當其了解到相關保障內容后,小輝感慨那些正是自己爺爺需要的,可惜無緣享受了,小輝希望這一保險能夠盡快地在更多的地方推廣,自己一定第一時間去參加。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著小輝一樣的想法。“此前沒有了解過長護險,直到發現了扣款,但其實自己并不是十分需要這份保險,畢竟年輕失能的概率并不大。”工作于石景山的95后小杰在與記者談到長護險問題時表達了自己的感想。
這也是醫保局的難題,“試點開市后,有不少參保人通過電話、信訪、到訪及大量12345市民熱線,集中反映在對政策不理解、不想參加長護險、要求退費等方面的問題,組織了六個工作組挨個進行了解釋,希望以后能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魏玉英表示。
對政策不理解的同時,長護險在試點過程中也面臨著逆選擇問題。據了解,在石景山區試點中,部分退休人員因不享受待遇、要求退費;城鄉居民自主繳費,參保意愿低,僅230多人自愿繳費,其中近九成為重度失能人員。
該如何讓這一政策更加平穩而又完善的推廣到更多的地區,惠及失能人群?
在愛心人壽總公司政策業務部負責人馬輝看來,目前仍然任重而道遠。“老齡化不斷加劇,失能人數不斷增加,長期護理險不僅是老齡化戰略下的一個解決方案,也是養老、保險行業重大的發展機遇期。保險業積極發揮參與社會管理的職能,并協助政府積極引導養老服務產業不斷規范良性發展;在妥善解決失能人員養老照護問題的同時,撬動整個社會養老服務水平的提高以及國人養老理念的不斷提升”。
“當前我國養老護理市場還不成熟,特別是居家上門服務方面,在長護險全國推開之前,需要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用市場化的方式發展多種特色機構,并在上門服務規范標準建設、居家上門人員培訓和個人權益保護、公平有序的市場化競爭、淘汰、監督體系等方面不斷加強建設。更要特別關注目前從事這一行業最多的是四十、五十歲的人,很快他們就要成為老年人,行業如何吸引年青一代進入養老產業,改變他們對這一行業的認知仍需要做很多工作。”馬輝說。
而對于年輕參保人接受度不高的問題,馬輝建議可以考慮家庭參保或個人參保的激勵政策,如交夠一定年限,父母退休可不再繳費,并在個人所得稅扣減等方面進行一定額度的減免等舉措。
就在近日,國家發布的十四五養老規劃提到,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標準,建立并完善長期護理保險需求認定、等級評定等標準體系和管理辦法,明確長期護理保險基本保障項目。
讓年邁不再可怕,讓更多的廣大農村地區失能患者像王巖一樣得到應盡護理,樂觀生活還需要政策持續的助力。
(應受訪者要求,王巖、張瑞、小輝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