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系中國人壽財險戰略企劃部,文章原題《財險行業2021年發展態勢與2022年趨勢展望》,略有刪改。
2021年,財險行業經營承壓,發展趨勢逐步向好。
從監管政策來看,監管聚焦險企經營管理和業務管理,規范要求不斷細化,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資金運用限制放寬,提升險企投資自主權;引導險企科技自主化運營,推動科技金融體系建設。
從行業發展情況看,業務增長由負轉正,車險市場收縮,非車業務加快發展;經營成本持續攀升,全年行業承保虧損;產品創新穩步推進,綠色產品成為熱點;科技創新亮點紛呈,新型成果不斷涌現。
2022年,宏觀經濟基礎穩固,行業發展空間廣闊;車險增速逐漸修復,非車險仍為市場主要增長點;承保端盈利更具挑戰,投資端紅利涌現;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產品創新不斷加快;監管趨嚴趨細,引導行業規范發展。
監管
全年出臺40項政策,規范化、精細化成主要特點
2021年,銀保監會出臺了40項監管政策,圍繞保險公司經營管理各方面,特別是公司治理、業務經營、保險投資等,監管政策呈現出規范化、精細化的主要特點。
(一)全面強化經營管理
2021年,聚焦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監管先后發布14項監管政策、規定及管理辦法,涉及到公司治理、償付能力及細化風險管理、績效薪酬、分支機構準入及機構負責人管理等各個方面。
其中,公司治理及償付能力管理兩個方面作為金融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領域被持續規范。通過規范董、監、高任職資格,明確董事監事履職評價標準,完善大股東行為監管,進一步推動保險公司治理能力提升;從償付能力全面管理框架到具體監管規則進一步明確,有效促進保險業償付能力管理規范化程度不斷提升,有助于提高保險業品牌形象,推動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二)持續規范具體業務經營
2021年,監管圍繞保險公司的業務經營,從條款費率制定到具體險種經營規范,從產品供給到業務監管要求,從準備金管理到再保業務管理,范圍廣、要求細。從出臺的政策指向看,監管重點關注與人民緊密相關的高增長業務領域,包括短期健康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以及意外險及互聯網人身險等業務,并明確提出了進一步豐富人身保險產品供給的要求。
從成本結構看,監管在車險、新能源車、意外險、農險等業務領域不斷強化成本結構要求,引導行業持續壓降費用,提升對人民和實體經濟的保障水平,進一步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理念。
(三)提升險企投資自主權
2021年11-12月,短短兩個月內,銀保監會先后發布《關于保險資金投資公開募集基礎設施證券投資基金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調整保險資金投資債券信用評級要求等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保險資金參與證券出借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于修改保險資金運用領域部分規范性文件的通知》,高頻率、強力度“松綁”險企投資端,使得保險資金的投資范圍不斷放寬。在利率下行及承保端長期承壓的情況下,險企投資自主權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投資收益,增強險企經營的穩定性。
(四)引導險企科技自主化建設
2021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充分發揮銀行業保險業服務科技創新的積極作用,推動完善多層次、專業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體系,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保險業科技投入不斷增加,持續推動科技進步與業務發展相融合,此次是監管部門第一次明確提出科技自立自強要求,其發布對于提高保險業科技化、信息化、數字化自主經營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保險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保險產品供給,提升業務發展水平。
行業
車險受綜改影響收縮,非車成支撐行業增長重要力量
(一)業務增長穩中有進
2021年全年行業實現保費收入1.37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92%,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2.33個百分點。
從發展態勢來看,2月份,受同期疫情因素基數較低影響,行業保費增速快速提升至6.10%,但隨著車險綜改的影響持續深化,行業保費收入持續下行,8月份行業保費增速由正轉負。
四季度以來,隨著各家市場主體業務結構的優化調整及去年同期車險綜改基數較低的影響,保費增速逐漸回升,四季度單月保費增速轉正,全年行業保費收入實現正增長。
表1:行業2020及2021年保費增速
(二)車險市場持續收縮
2021年,受車險綜改影響,行業車險一直處于負增長狀態,全年實現保費收入7875.13億元,同比增速-4.48%,占比降至56.93%。
雖然四季度以來,車險綜改影響逐漸消退,行業單月車險保費增速由負轉正,但仍無法扭轉年內車險保費負增趨勢。
非車業務全年實現保費收入5957.08億元,同比增速11.58%,較去年同期提升1個百分點,保費占比達到43.07%,同比提升3.76個百分點,達到往年同期最高水平,成為支撐行業增長的堅實力量。
表2:行業2020及2021年車險保費增速
(三)經營成本持續攀升
2021年,市場競爭持續加劇,帶動行業經營成本不斷攀升。截至年底,全行業綜合成本率破百,同比有上升,承保虧損繼續擴大。從險類看,僅保證險和農險承保盈利,企財險、工程險、責任險和信用險承保虧損較為嚴重。從主體看,盈利水平分化明顯,前八家市場主體中僅“老三家”保持承保盈利,其他市場主體均承保虧損。
(四)綠色產品創新成為熱點
年內,市場主體圍繞疫情防控、服務實體經濟、保障民生、鄉村振興、碳中和等重點、熱點領域推動創新型產品研發。新能源汽車成為眾多主體的關注焦點。
人保財險與寧德時代(300750)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聚焦新能源汽車后市場領域,推動新能源汽車科技進步;
太保產險、松下電器及三井住友海上簽訂新能源汽車三方合作協議,為新能源汽車企業及個人客戶提供創新保險產品與服務;
上海保險交易所上線新能源車險交易平臺,首批掛牌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產險、國壽財險等12家財險公司的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產品,為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產品落地服務提供支持。
農險領域,國壽財險將碳匯方法學理論研究與科技手段運用,通過建立林業損毀與固碳能力減弱的損失函數模型,將森林完全損毀造成的固碳量損失指數化,創新開發林業碳匯指數保險,全國首單落地龍巖市新羅區,提供碳匯損失風險保障2000萬元,為金融保險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探索出一條創新之路。
(五)科技創新亮點紛呈
2021年,監管機構、行業協會進一步強調科技創新重要性,保險業協會發布《保險科技“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進一步加大保險科技投入,市場主體持續深化科技創新,通過科技賦能業務轉型升級。
人保集團在京舉行科技創新發布會,展示了“人保方舟”、“城市萬象云”等系列科創成果;國壽財險“理賠智能反欺詐”項目在第五屆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大會上斬獲多項大獎;其“天元數創平臺”完成隱私計算能力建設,成功入選“2021年金融信息化10件大事”,成為保險行業唯一入選的金融信息化標志性大事件。瑞士再保險正式推出數字化健康核保系統,實現了客戶基于電子體檢報告和醫療記錄的智能化分析。
展望
車險增速逐漸修復;行業承保盈利更具挑戰
(一)宏觀經濟基礎穩固
2021年,隨著國內疫情防控能力不斷提升以及國家“六穩”、“六保”政策的扎實推進,國內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前三季度國內GDP同比增長9.8%。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2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主基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預計在國內產業技術變革、社會治理體系逐步完善的情況下,2022年國內宏觀經濟基礎依舊穩固,保險業在推動“雙循環”發展格局,服務國家“雙碳”戰略,促進綠色發展,服務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將進一步提升,行業發展空間廣闊。
(二)非車險仍為市場主要增長點
2021年四季度以來,行業車險增速逐漸回轉,保費降幅收窄,隨著車險綜改對車險業務的影響逐漸降低,預計2022年車險保費增速將逐漸修復。
但從政策導向來看,全國多地都出臺了針對車險業務的限速措施,預計非車險仍將是支持行業增長的重點領域:政策扶持下農險將是未來非車險甚至財險行業的主要增量險種;在疫情之下,健康險預計仍將保持較快發展態勢;國家“雙碳”戰略的施行及綠色發展的深入推進將為行業創造新的業務增長點。
(三)承保盈利更具挑戰
從承保端看,車險綜改后,車險業務賠付率大幅上升,保費充足率降低,隨著綜改前老保單“紅利”逐漸消退,短期內盈利水平難以提升,預計2022年車險盈利仍舊困難;非車險作為各家主體的發展重點,市場競爭日益加劇,費率持續下降,盈利能力不容樂觀;加之巨災風險發生頻率和烈度持續上升,再保險價格不斷上漲,分保成本日漸提高,直保公司多面承壓,經營更具挑戰。
從投資端看,去年四季度監管密集出臺了投資相關政策,進一步放寬了保險資金運用范圍,預計2022年投資端將繼續釋放政策紅利,有助于保險資金投資的安全性與收益性雙提升。
(四)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
“十四五”規劃單列篇章要求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從國家高度強調了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性,同時2022年恰是銀保監會《關于推進財產保險業務線上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收官之年,宏觀政策、監管要求雙向發力推動保險業提高科技投入,加快技術革新。各家市場主體將科技作為自身業務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力點,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行業中加速布局,預計未來科技投入將進一步提升。
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研發新型保險產品、革新既有產品成為主流趨勢,行業不斷向“保險+服務+科技”轉型。
(五)監管趨嚴趨細
從監管趨勢看,預計2022年監管將繼續趨嚴趨細,著力規范險企各類經營行為,推動保險業更好的服務于民,服務實體經濟。2021年出臺的《關于推動財產保險專業化、精細化、集約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一降兩升”目標,預計2022年監管將圍繞降低綜合費用率,提升非車險業務占比和承保盈利公司覆蓋面,加快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