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在恰逢“情人節”之際,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簡稱“眾惠相互”)迎來開業五周年紀念日。遙想五年前,中國銀保監會批準眾惠相互等三家相互保險組織開業,作為國際主流組織形式之一的相互保險正式進入中國,成為我國保險商業多層次保險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在多項政策賦能行業改革的大背景下,2022年將是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奮起之年。近期,監管部門在不同場合表示要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實現回歸本源、結構優化、提質增效的良好改革效果,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中國銀保監會召開專題座談會,明確了目標和任務,為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作為國內首家全國性的相互保險組織,自成立以來,眾惠相互秉持“守望相助、風險共擔”的互助精神,以會員“共建、共治、共享”為核心理念,始終專注特定領域、特定人群的健康保障需求,在監管規則框架內積極探索創新實踐,著力打造相互保險的本土化崛起新路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模式。
1
-Insurance Today-
立身普惠民生,聚焦高質量發展差異化模式
人身保險產品是保險行業基石,也是推動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2021年11月15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豐富人身保險產品供給的指導意見》指出,保險機構應多領域豐富產品供給,加大普惠保險發展力度,服務養老保險體系建設,滿足人民健康保障需求,提高老年人、兒童保障水平,加大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各種靈活就業人員等特定人群保障力度。
眾惠相互的實踐探索與監管導向不謀而合。成立以來,眾惠相互強調高質量發展,借助相互保險機制優勢,深耕細分垂直領域,專注普惠與民生,通過關注“一老一小一病”及新經濟從業者等特定群體保障需求,推出了諸多具有市場影響力和用戶口碑的特色產品,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差異化保險高質量發展模式。
大貨車司機是典型的高風險、低保障人群。在成立初期,眾惠相互即在“中國物流之都”山東臨沂推出了針對大貨車司機意外保障的定制產品,以相互制的方案提高這部分高危人群的風險保障。在此基礎上,2020年再度升級,聯合國內最大的貨車司機社區平臺“卡友地帶”開發貨車司機專屬普惠保障計劃“卡友保”,上線首月即有數萬名貨車司機加入,并成功入選全國總工會“貨車司機職業發展與保障行動”典型案例,有效緩解貨車司機的醫療負擔,著力解決新經濟新業態從業人員社會保障難題。
針對兒童、老年人等重點弱勢群體,眾惠相互專屬定制化的普惠醫療保險,如“華西婦兒聯盟家庭醫生互助計劃”、“萬戶健康保”等產品,并在北京、太原、河北等多地積極參與了多項惠民保險項目。以“北京京恵保”為例,作為主承保單位,2021年“北京京惠保”在保費不變的前提下,升級多項保障范圍,參保人數突破百萬,受到老百姓(603883)的廣泛好評。
眾惠相互的案例證明了,相互保險在發揮“補短板、填空白”上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保險滲透度較低、保險服務不充分的專業領域和高風險行業,與股份制保險形成差異化、錯位化競爭,是我國保險市場合理而必要的補充,尤其是其“普惠”的機制屬性,能有效的加大特定人群保障力度,成為商保與社保之間的有效補充部分,能有效助力普惠金融發展,使保險產品更好的服務于民,增強我國保險市場的競爭活力,對推動我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示范意義。
2
-Insurance Today-
立足自身謀發展,打造特色“小而美、專而精”之路
在經歷快速發展周期后,我國保險行業已進入瓶頸期,代理人隊伍銳減、經營盈利困難、馬太效應明顯等,對中小險企生存發展帶來很大的挑戰。
縱觀當今國際相互保險市場,相互制保險的成功可大致分為兩類,其一如英國的BUPA,美國的凱撒醫療、法國MGEN,歷史悠久,在現代保險市場依然占據很大比例;另一類是近些年來新設立的機構,主要以退役軍人、醫生、農民等特定群體自發形成的互助,解決社會生態變化帶來的新風險,其特征呈現高度垂直“精專于小”。回看中國相互保險的發展歷程,或正走在“小而美”、深耕特定細分領域的道路上,特別是在“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大背景下,其自身的獨特優勢在健康險等方面將有所作為。
作為成立剛滿五年的小型險企,眾惠相互立足自身優勢,在實踐探索中逐漸明確了自身的發展路徑,就是專注于特定領域、特定人群的普惠型的健康險。
在業務結構方面
眾惠相互明確了專注運營健康險的戰略規劃,2021年起在筑牢業務基礎的同時,對業務結構進行了優化調整,主動收縮信保、意外險等風險業務,更加聚焦健康險領域。從經營結果來看,取得了預期效果,全年度健康險保費收入占比超過90%,業務轉型效應持續顯現,首次實現年度盈利,打破了保險行業“七平八盈”的盈利周期,實現了業務結構優化、渠道全面鋪開、質量效益發展的良好局面。
在服務人群方面
面對我國健康險市場激烈的競爭,眾惠相互“另辟蹊徑”,借助相互保險機制優勢,著力關注國家政策鼓勵支持的“一老一小、帶病慢病”等弱勢群體,通過開發設計差異化產品,打造公司核心競爭力。
在產品設計方面
眾惠相互依托合作方的產業優勢,陸續建立了專病保險和帶病投保的產品生態圈,致力于提高亞健康人群的保障水平。
以腎病專病產品為例,在歷時近3年調研的基礎上,眾惠相互通過對“大樣本、封閉人群、長時間連續觀測”整理數據的分析和建模,創造性的推出了慢性腎臟病患者專屬保險產品——“腎愛保”,首度實現分周期、分性別、分年齡定價,并配合線下可觸達的專業化健康管理服務,降低惡化概率延緩病程,保障腎病患者的醫療質量及生活水平。
同時,針對“三高”、乙肝等各類慢病人群,陸續推出了可“帶病投保”的系列保險產品,并圍繞慢病人群“診前、診中、診后”三個環節,引入體檢機構、醫院醫生、健康管理機構、醫藥廠商等與慢病管理相關產業,構建一體化病程干預及管理機制,解決慢病患者不能參保、保費昂貴的同時,更加強調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衛生健康服務。
“我們一直在尋找哪些最適合做相互的土壤。監管批籌目的就是要發揮相互保險的機制優勢,‘補短板、填空白’。特別是對于創業公司來講,不做專業領域,不做細分領域,不形成護城墻,是沒有優勢,難以可持續發展。”李靜說。“在實踐中,我們逐步摸索出一套針對特定群體、帶病群體風險保障的方法論。‘結硬寨、打呆仗’,踏踏實實做好每一步,真正把服務做好,完善保險產品和服務供給,開發符合用戶需求的保障產品,才能真正的滿足人民群眾的保障需求。”
諸多實踐印證中小險企只有明確戰略定位、找到并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揚長避短“走差異化之路”才是突圍之道。眾惠相互通過在特定病種、特定群體等細分領域專業運作、精益求精,積極發揮相互保險獨特優勢,補短板、填空白,逐漸走出了適合自身發展之路。
3
-Insurance Today-
立心保險保障本源,“普惠+互助”推動行業改革進程
據2015年中金公司預測,我國相互保險市場規模可達7600億元,約占總體保費10%,可以說大有可為。
時至今日,相較于巨大的市場潛力,以眾惠相互為例的中國式相互保險發展輪廓已逐步呈現。雖然目前相互保險在我國尚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市場主體較少,覆蓋范圍較窄,發展的內生條件和外部環境也有待完備,需要一個悉心培育的過程。但國際經驗及國內實踐表明,相互保險在我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鄉村振興為農業和漁業相互保險提供了廣闊空間,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改革亟需相互保險在養老和健康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為相互保險提供了發展契機。尤其是按照在監管部門“堅持普惠特色、堅持差異化發展、堅持相互本質、堅持創新發展、堅持穩健發展”的指導原則下,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培育和支持相互保險規范健康發展,確保了相互保險在我國“開好頭、起好步”。
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保險供給與需求之間不平衡不適應的矛盾日益凸顯,保險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多重挑戰,傳統保險模式正處于不斷深度轉型的階段。相互保險作為一種傳統、主流的保險組織形式,可有效彌補既有保險體系難以滿足的新興風險保障需求,有助于推動保險業供給側改革與高質量發展。
正如眾惠相互董事長李靜所表示,相互保險的本質就是“互助共濟、互信共生、互惠共贏”。未來,眾惠相互將堅持“填保險市場空白、補保障服務短板”的設立初衷,聚焦健康險領域,深耕垂直和特定領域,以相互保險的機制和模式為老百姓提供專業、普惠的保障服務,走出一條以普惠保險為理念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