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撫平漓江“傷疤”筑牢生態根基
【資料圖】
□本報記者唐健揚
漓江之春,春濃于水;水利萬物,澤被眾生。
漓江的生態修復,是續寫漓江春天故事的生花妙筆,如今的桂林,正堅定不移地扛起使命擔當,以鐵腕之力保護綠水青山,奮筆疾書“漓江生態大文章”。
遇龍河景區400米旅游觀光步行棧道作為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之一,如今成了桂林當下火熱的網紅打卡點,漫步在棧道上,奇峰倒映、碧水青山,詩情畫意盡收眼底。南非建筑設計師伊恩·漢密爾頓來到陽朔開民宿已有12年,日漸優質的生態環境和絡繹不絕的游客,讓他又在漓江沿岸拓展新項目,建起了新客棧。
好山好水、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通過生態治理修復,全市補植復綠面積559.84畝,桂林山水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持續向好,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生態修復帶來的福利。
青山環抱之下,清澈的漓江緩緩流淌。
近年來,桂林市持續深化推進“治亂、治水、治山、治本”的“四治”工程,打響了漓江生態綜合治理攻堅戰。2022年,桂林市投入54.94億元,集中開工建設漓江流域83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修復工程延伸到以漓江干流及九條支流為脈絡,以更大手筆,保持漓江生態原真性。
據了解,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是國家“十四五”期間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之一,是我區第一個納入國家“十四五”期間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也是目前桂林市獲中央財政支持資金額度最多的單體項目。
善待自然,保護漓江,時不我待!桂林人使命在肩。從過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重索取輕修復的觀念“懸崖勒馬”,變成“吃山護山吃水護水”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融合發展。
綠,是漓江生機盎然的命脈和青春朝氣。復綠,是漓江生態修復的必要手段。
今年初,桂磨大橋以西漓江段因雨水沖刷而崩塌,黃色的泥土大面積裸露出來。4月17日,記者在該處看到生態植被受損的山體、邊坡已通過科學合理生態植被修復的方式,修復了該岸線的生態自然景觀,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遺產地生態環境的天然效果。
岸線整治應勢而進,生態修復趁勢而上,水質變好了,江岸更綠了,白鷺回來了。
近日,記者沿著臨江路江邊步道,一路踏過石橋,感受原生態的自然景觀,江心洲島綠樹成蔭、白鷺在江面嬉戲、塑膠步道沿江邊蜿蜒而下……
“去年10月項目已整體完工,洲島上種植了鳶尾、海芋頭、再力花,在地勢比較低的沙土和局部濕地以蘆葦為主,還種了水蔥、翠蘆莉、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此外,蒲葦、狗尾草等常見綠植也能在島上找到蹤影。”在漓江城市段的大小洲島上,負責生態修復工程的桂林漓江旅游投資運營有限責任公司項目建設部負責人林苗強介紹,隨著生態的持續向好,越來越多的鳥成了洲島的“新住戶”。
為了呵護好漓江這一人間美景,桂林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急切和熱切。聰明的桂林人深知,要還綠水于漓江,根源在岸上。
從生活污水直排到如今的鳥類棲息地,為全面打好碧水保衛戰,漓江風景名勝區黨工委、管委會實施污水治理及系統控源截污,強化漓江城區段10條支流綜合整治,不斷推進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投入4000萬元實施螞蟥洲、大小洲生態修復一期工程,完成截污工程,長效解決污水直排漓江問題,洲島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通過精準“治水”,漓江干流水質常年保持Ⅱ類,全市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率保持100%。
山體、邊坡和植被及岸線生態景觀得到修舊如舊卻又充滿創意的修復……沿漓江破損岸線的自然景觀,在桂林人充滿敬畏和呵護大自然情懷的生態修復中,最大限度地保持遺產地的原真性、完整性。
如今的漓江,景觀疊石連成岸線,石與石之間,種上珍稀耐水樹木,石下綠茵連綿,沿江岸的石縫和親水灘岸彌漫……水、石、草、樹渾然天成,自自然然,相依相生。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景觀修復的腳步依然執著而堅韌,鳥語花香,魚游淺底,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圖景已然成為漓江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