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為“道” 漓江保護重塑桂林工業版圖
▲紡織工藝展示中心現場工程管理師在工作。 (桂林溢達供圖)
(資料圖)
□本報記者 李思靜
“水”是工業的血液,在制造、加工、冷卻、凈化、洗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工業排出的廢水卻是生態環境的“殺手”,漓江就曾是受害者。
不過,長久以來關于“工業發展與漓江保護是否可以兼得”的議論,在桂林現今正積極構建的綠色工業體系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
至少在廣西,再難找出一家像華能桂林燃氣分布式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能桂林”)這樣,能在春天賞花,且正常運轉的發電廠。
華能桂林的生產用水來自城市中水,每年“吃掉”城市中水約100萬噸,相對應的,這就為桂林節約了自來水或自然水體水資源100萬噸。
“我們堅持‘一水多用、綜合利用、重復使用’的用水原則,投資6500萬元建造了‘兩級反滲透+EDI系統’全膜處理水處理系統,可將城市中水處理后作為電廠生產水源,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可達98%以上,實現酸堿廢水‘零排放’。”在水處理車間,華能桂林化學環保工程師張金榮介紹道。
本要被“排走”的城市中水,就這樣經華能桂林的燃氣機組成為了重要能源,支撐著桂林醫藥、食品加工等產業近60億元產值的企業,綠色工業體系從此有了綠色能源保障。
“企業要健康成長必須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大力發展新能源,為企業注入增長動能。換句話說,桂林是世界級旅游城市,游客來了不能讓他們看到大煙囪。”華能桂林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十四五”期間,華能桂林力爭在光伏、風電、儲能等新能源開發建設中再立新功。
華能桂林驗證了工業振興與環境保護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兩面。正相反,以漓江生態保護為核心的城市新興產業布局和傳統產業升級,為桂林贏得了寶貴的產業轉型機會。
在19公里外,桂林溢達紡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桂林溢達”)引以為傲的科技力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高度適配桂林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位,堅持把保護好漓江、保護好桂林山水,與經濟社會發展一同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的城市發展準則,并為“未來工廠”的想象與建設提供了一種可行方案。
直到走近園區內的建筑物,親眼看到玻璃幕墻的另一邊是自動化生產線和正在有序作業的工人時,才會相信,眼前與遠處群山互相映襯的桂北民居風格建筑,是一座在全球紡織服裝領域赫赫有名的“智能工廠”,這就是桂林溢達“十如”項目。
每年,有4500噸特種混紡紗、320萬件成衣襯衫從該園區產出,但是工業廢水排放量卻為“0”。這得益于桂林溢達自主研發的一種革命性輕洗滌工藝——綠色洗水工藝,僅需要傳統洗滌方法的4%用水量。
此外,桂林溢達獨創的活性染料無水染色技術與傳統水介質染色相比,也具有巨大的生態優勢:該技術采用其自主研發綠色非水組合介質,取代水作為染色基,徹底避免了水浴染色中活性染料的水解副反應,染色固色率超97%(行業平均60%),無需染后水洗,歷史性地實現了染色過程零用水、零用鹽、零排放。在當今能源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該技術在整個紡織行業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桂林溢達總經理張煒表示,桂林有扎實的工業基礎,又是首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擔負著探索可持續發展問題系統解決方案、破解社會貧富差距等主要矛盾、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系列挑戰、落實新時代發展任務的重任。因此,如何在保護好山水的同時,走出一條“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傳統工業轉型升級與科學保護漓江相輔相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桂林市下一階段發展的重中之重。
據他透露,桂林溢達正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開展傳統染料植物產業化的研究,并將在“十如”籌建中國第一個天然染料植物專類園和天然染料植物研發中心。
“由植物、黏土甚至昆蟲制成的天然染料不但用水量更少,還具有可持續發展和可生物降解的優點。”張煒表示,未來,訪客參觀天然染料植物園時,將親睹一個結合傳統染色工藝和現代科技的可持續發展方案。
從工業發展為漓江保護讓路,到漓江保護助力工業轉型,觀念的轉變,讓桂林加快了綠色發展的腳步。今年“兩會”,桂林提出全面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加快傳統產業節能改造,創建綠色工廠2家以上。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推動“無廢城市”建設,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
“2050年,桂林溢達承諾將實現凈零排放。”張煒說道。同時,他也希望借“十如對話”落地桂林之機,邀請更多志同道合之士來到桂林,來到“十如”,一同分享和探討可持續發展話題,為桂林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把脈支招、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