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曉詩
山水有約,桂林有戲。12月11日,桂林藝術節的大幕正式開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是一場藝術的盛會,也是一次青春的狂歡。在七星公園華夏之光廣場,藝術家扎起了露營帳篷表演;在東西巷的鬧市區,木偶互動巡游等著一次邂逅;在桂海晴嵐的水上舞臺上,音樂正在釋放個性能量……
傳統與創新交融,山水與藝術相遇,年輕人透過桂林藝術節,看到了青春的精彩。
體驗感豐富,齊聚當下最時髦元素
在街頭巷尾,在群山之間,在城市邊緣,真正的藝術,也許并沒有“天花板”。
扎一頂帳篷,三五好友圍坐篝火暢談,露營正以肉眼可見的迅猛速度在年輕群體中走紅。12月10—11日,在七星公園的華夏之光廣場,藝術家選擇了帳篷這一當下旅行的流行元素,作為微劇場《城市的顏色-桂林:一起去桂林》的演出場域。參與者張笑晨、米立、白尚武、何啟杰、楊小亂將如流浪藝術家般前往桂林,與市民游客以及藝術節嘉賓碰面。
在桂林藝術節,年輕人喜愛的元素,一個都不少。
與露營一樣,音樂節儼然成為當下都市人假日休閑的新標配。12月10日,在桂海晴嵐·水上舞臺上演的山水LIVE·桂海晴嵐音樂派對,用音符包裝再熟悉不過的桂林山水,為追求自由與個性解放的年輕人搭建揮灑激情、表達自我的平臺。
多元、青春、熱情,是音樂節的代名詞。本次桂海晴嵐音樂派對邀請到了最年輕、最活躍的樂隊和新銳的音樂人作為嘉賓,通過現場演出的形式,呈現都市民謠、藝術搖滾、藝術流行、融合電子、另類搖滾等時下最炫酷的潮流音樂,在90分鐘里帶領所有人在桂海晴嵐的落日下,一起進入狂歡之夜。
其實,在桂林藝術節上,欣賞重磅演出只是“基本盤”,濃濃煙火氣才是最動人的地方——漓江邊、榕湖畔,彩調、漁鼓等傳統戲劇輪番上演;漫步東西巷,來一次與街偶巡游、木偶互動巡游、雜技魔術秀等演出的偶然相逢;或是在古城墻腳下的科第巷,逛逛非遺文創市集,淘得一份鐘意的小物件……
不難看出,桂林藝術節力求為年輕人創造不同的體驗,通過在公眾場所的表演,使民眾有更多的方式接觸藝術,進一步了解藝術。
在傳承中創新,與年輕人同頻
它是大學劇社最喜歡排演的劇目,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六十多個院校排演了此劇——這就是將于12月12日在廣西省立藝術館上演的《尋找春柳社》。
《尋找春柳社》的故事發生在當下。北京一個學生劇社要恢復春柳社當年排練話劇《黑奴吁天錄》時的情景,但他們不知道如何才能將話劇的精神體現在舞臺上。他們請來三位導演,其中有堅持傳統的老導演,認為話劇的靈魂是“真實”;主張“玩話劇”的年輕導演,認為話劇的靈魂是“情趣”;也有紙上談兵的理論家,認為話劇的靈魂是“品味”。三位導演各執己見,學生們在他們的言論中尋找出路,雖然最終沒能明白“話劇的本質究竟是什么”,但卻憑著自己的熱情去繼續走著話劇之路……
《尋找春柳社》采用戲中戲結構,人物在三重身份間不斷轉換——當代大學生演當年春柳社的留學生,而留學生在演《黑奴吁天錄》。不斷出現的“戲中戲”,讓這臺戲更加趣味橫生。
“春柳社”是公認的中國話劇源頭,1907年由中國留日學生組建于東京,創始人李叔同、曾孝谷,先后加入者有歐陽予倩、吳我尊、黃喃喃、李濤痕等名人名士,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話劇的奠基。廣西省立藝術館被譽為“中國戲劇史上第一座偉大建筑”,1943年由歐陽予倩主持籌建。穿越百年,“春柳社”在中國第一座話劇專業劇場登場,其意義不言而喻。
“一百多年前,中國留學生們到底怎么排一場文明戲?他們選擇排什么,為什么排,怎么排……這些對話劇最初的思考和困頓,一直延續到當下,還會延續至未來,存在每一場話劇的舞臺上。”網友對該劇這樣評價道。
某種意義上來說,《尋找春柳社》代表著一種對精神、追求和藝術的傳承。這樣的傳承,需要更多的年輕力量。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像《尋找春柳社》一樣有著年輕基因的劇目在桂林藝術節上出現,它們沒有套路、與現實更貼合,也更符合年輕人胃口。
而當你問起當代的年輕人什么是喜劇時,他可能首先提到的不是相聲、小品,而是會說起《脫口秀大會》《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等火爆一時的喜劇綜藝節目,甚至可能帶你走進酒吧、咖啡館,看看開放麥。近年來,看新喜劇已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12月13-14日的桂林大劇院,單立人牙花子所代表的新喜劇形象,將會在《新喜劇現場秀》中給大家帶來Sketch、漫才、即興喜刷、默劇等多元化的新喜劇風格和形式。
為孩子打造天馬行空的夢想世界
當山海經的神話故事在光怪陸離的七星巖洞上演,會演繹出什么樣的劇情?12月17日的兒童戲劇《山海經》或許能給出答案。
“一個男孩在課堂上分享父親告訴他的‘山海經’故事,故事的細節和同學通過搜索引擎找到的版本不一樣,男孩為此被奚落、被孤立,陷入自我懷疑的他在夢中見到《山海經》這本書變成精怪,書精帶他進入傳說的世界,他們共同經歷了一則傳說在時光中經歷的變化,書精借此提示男孩,這世上不存在‘唯一正確’的講述,想象與敘事的實踐比它的結果更重要。”
《山海經》是一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涉及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等多個學科領域,虛構的故事和荒誕的神話形象更是拓展了讀者的想象力。其中,“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流傳較廣的神話故事,成為了孩子們愛不釋手的兒童讀物。
不過,該劇沒有局限于原著的故事以及原型人物,而是以其為靈感融合了編劇王楠童年時的真實經歷,拋棄常規兒童劇的打怪模式,將個人感受放大,以孩子的現實生活經歷展開。“孩子們的創作里,充滿了他們對生活的不解,但同時也充滿了人類天生的愛。”王楠談道。
本劇的表演單位QFUNTHEATER兒童實驗劇團是一個以戲劇教育為載體,致力于與孩子一起在劇場思考、創作作品的專業戲劇團體。創團以來,劇團孵化的中國原創劇目系列將中國表達作為第一原則,以當代視角重寫中國古典文學故事,映照與反思現今孩子們的生活。
和《山海經》一樣,同一天在桂林大劇院上演的兒童多媒體劇《那個小孩》也充滿了無窮的想象力。
《那個小孩》是根據80后華人藝術家郭婧的獲獎繪本《獨生小孩》(The Only Child)改編而成的多媒體創意劇,講述了獨自在家玩耍的小孩走出家門,意外開啟了一段奇幻、冒險之旅的故事。該劇由中間劇場和西班牙國際藝術團隊精心打磨完成,作品采用真人與虛擬動畫交互表演的方式,舞臺上完整使用裸眼3D技術,將偶型操作、面具表演與動畫影像完美結合,保留原著繪本無字無言的敘事力量。
如果說《山海經》與《那個小孩》展現的是奇幻的世界,那么緊張刺激的懸疑兒童劇《神秘的牛奶瓶》就給孩子們帶來了別樣的藝術體驗。
《神秘的牛奶瓶》呈現了小女孩伊娃在調查誰偷走了牛奶的過程中的諸多發現及溫情、暖心的場面。調查中,伊娃發現愛欺負同學的鄰居小男孩尼諾、愛貪小便宜的快餐店女服務員、滿臉橫肉的怪叔叔原來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真相漸漸抽絲剝繭,初露端倪,伊娃也開始打開了心扉,初窺到世界的溫暖與美好……
通過該劇,讓小觀眾與爸爸媽媽一起跟隨劇情互動思考。驚險懸疑的推理橋段中不泛溫情與暖心,從小女孩的第一視角出發,加重了她的內心成長,使整部劇更具有可看性,帶動感十足。
當傳統與潮流碰撞,常規與新鮮摩擦,還能擦出什么樣的火花?在桂林藝術節為期9天的藝術狂歡里,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