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就是信息傳遞,傳播者通過信息傳播,希望受眾接納并且支持自己的觀點,以期達到自己的目的。然而,不實的宣傳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資料圖】
近日,晉中監管分局開出了一張保險罰單,指出一家保險公司的晉中中心支公司存在虛假宣傳的違法行為。具體來看,這家壽險公司晉中中心支公司的一位保險代理人通過微信朋友圈多次發布保險產品宣傳內容,但文字內容表述與保險產品保險條款不符,存在虛假宣傳。
雖然監管對這家險企罰款并不多,但作為保險代理人、保險公司容易觸及的“雷區”,仍然需要警惕。
從晉中監管分局開出的罰單看,百年人壽這位代理人是這樣在朋友圈宣傳的:
“低利率 零利率 負利率時代已經到來……銀行兩個不確定 銀行理財本金利率收益不確定 銀行儲蓄 利率越來越低,年限/利率不確定 盛世鑫升-挪儲 就是把錢挪了個地方 轉存到一個【確定的/鎖定利率】的復利賬戶!為不確定的未來備一個確定的增值儲蓄賬戶!”
“7年之后 1.本金+利息可全部支取;2.少用少取,3.75%復利率不變;3.多用多取,3.75%復利不變;4.不用不取,3.75%復利伴隨終身。”
“確定收益且短期可支取產品,開放額度有限,搶到即是財富,錯過會是遺憾!”
監管表示,上述微信朋友圈宣傳涉及的保險產品為“百年盛世鑫升終身壽險”(百年人壽〔2020〕終身壽險028號),但從保險條款看,并無“復利賬戶”、“增值儲蓄賬戶”、“本金”、“利息”、“支取”、“短期可支取”等內容。而這位保險代理人在朋友圈中發布的文字內容表述與該保險產品的保險條款不符,存在將保險概念與銀行存款概念混淆的虛假宣傳。
此外,“開放額度有限,搶到即是財富,錯過會是遺憾”等字眼,屬于炒停銷售,是一種虛假宣傳,誘導消費者購買保險產品。為此,監管對百年人壽晉中中心支公司罰款1萬元,對該保險代理人罰款5000元。
雖然這次監管給出的罰款并不多,但從這起處罰看,當下保險營銷人員在朋友圈宣傳的合規意識仍有待提高。
眾所周知,隨著微信等互聯網通訊工具的發展,網絡成為一個公開的大平臺。而微信朋友圈不僅是個人分享點滴生活的地方,也成為很多銷售人員開展業務宣傳的重要渠道,其中就包含保險。
但近年來,或迫于業績壓力,或由于合規意識不強,總有一些保險營銷員在朋友圈觸碰合規“底線”。
例如,今年8月份,岳陽銀保監分局對一家壽險公司岳陽中心支公司及幾個負責人進行警告并處罰,原因則是該公司部分個人保險代理人利用微信朋友圈進行虛假宣傳,但公司及幾位負責人沒有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
4月份,湖北銀保監局開出的一張罰單中,指出某家壽險公司湖北分公司保險代理人許某通過朋友圈宣傳保險產品時存在違規用語,因此被處罰及警告。
2月份,四川監管局發布的一則罰單中,指出某大型壽險公司四川分公司個人保險代理人魏某利用微信朋友圈虛假宣傳保險產品,存在欺騙投保人的違法違規行為,被罰款5000元。
夸張的話語、非專業的表述,加之借助新聞熱點推升保險熱度,甚至借炒停或限時銷售來刺激消費者,令朋友圈的保險宣傳時常偏離正常軌道。而這些與自媒體渠道參與門檻低、發布主體多、信息審核弱、轉發傳播快等特點有關。
為此,銀保監會也專門就這類宣傳下發了《關于加強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行為管理的通知》,要求各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引導保險從業人員合法合理使用自媒體開展營銷宣傳活動,對不實言論做到不制造、不相信、不傳播等。同時,還要建立培訓考核機制,跟蹤培訓教育效果,確保保險從業人員樹立謹慎運用自媒體開展保險營銷宣傳行為的合規意識,建立言論負責的職業道德素養。
此外,多地銀保監局也發文警示。總而言之,朋友圈不再是監管盲區,營銷員的言行,正在經歷更嚴格的規范。
盤點“朋友圈”的營銷“糗相”
饑餓式營銷
在這類營銷文案中,銷售人員一般借助“炒停”來大做文章。例如,有“秒殺”、“全國瘋搶”、“限時限量”、“最后幾天”這類關鍵字,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類似于以下案例:
在重疾險新舊規定交替的最后時刻,就有很多營銷員在朋友圈“倒計時”,觸碰了監管底線。為此,有地方監管局就專門對此發布警告,并直接點出部分公司及相關人員。而對于這樣的銷售行為,其實監管早已在《人身保險銷售誤導行為認定指引》中明確,辦理保險銷售業務的人員不得以保險產品即將停售為由進行宣傳銷售。
夸大式營銷
在保險產品宣傳銷售過程中,個別營銷員介紹保險責任時斷章取義、避重就輕,夸大保險責任范圍,弱化保險責任免除等關鍵信息。尤其是在宣傳一些具有理財屬性的產品時,更是通過對比銀行或其他類金融產品來夸大收益。
在這類宣傳中,文案中通常帶有“存”、“利息”、“高收益”等字眼。
以理財產品的名義銷售保險產品
營銷員將一些帶有理財屬性的產品說成是理財產品,混淆概念,欺騙消費者,給消費者產生誤導,從而故意隱瞞保險產品屬性,將具有相近保險責任的產品進行混淆,或混淆保險產品和其他理財產品,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比如以銀行理財產品、銀行存款、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其他金融產品的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等。
曲解功能
為了盡快達到銷售目的,部分營銷員往往會故意曲解政策或產品條款來吸引消費者,比如稱“過往病史不用申報”、“得了病也能買”、“什么都能保”等,而這違背了保險告知的誠信原則。
除此之外,“送禮”、“有優惠”等也是朋友圈宣傳中常見的“套路”。為此,消費者在朋友圈了解保險產品時,一定要注意上面的“坑”,避免被誤導。
長按關注,精彩呈現
長按關注,隨時溝通
投稿有酬·爆料必謝
Azhihuibao@163.com
一周回顧
陽光保險的成功“密鑰”:“農民心態”與“工匠精神”成就榮光與夢想
新冠防疫"閃放",新冠防疫險"閃退"!壓力驟增,險企不得已為之?
“履職回避”開始!險企面臨各級高管大換防、重點人員大輪崗?
監管高調點名增額終身壽!揭開問題產品真面目,猜想市場新動向!
大灣區新進程:“澳車北上保險”即將落地!哪些保險搭上順風車?
香港向全球保險巨頭拋出橄欖枝!總部落戶,有哪些優待?
周評 | 保險逐鹿養老金:“商養”“個養”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A智慧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