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
“明年二月十五,該是十月十日的舊戲劇節被廢止以來第一次全中國戲劇工作者自己的節日了。”
1943年初冬,廣西省立藝術館土建基本完工,計劃到1944年2月,全館可以交付使用。
(相關資料圖)
時任館長的歐陽予倩萌生了一個想法:就廣西省立藝術館新建館址落成的機會,邀請臨近省份的戲劇工作者來桂林演出,互相觀摩學習、交流經驗,使大家能有機會將(全面抗戰)7年來的甘苦相聚傾訴,使抗戰的戲劇隊伍更壯大堅強,以迎接更艱巨的任務。
歐陽予倩之女歐陽敬如在1983年回憶道:“田漢伯伯建議范圍可以擴大一些。經過和新中國劇社、劇宣四隊、九隊、七隊等負責同志商量后,統一認為團結的戲劇工作者越多越好。我記得西南劇展的籌備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1943年11月29日,《新華日報》刊登了一條名為《關于戲劇節》的消息:
幾經轉折之后,已經由中央明定每年二月十五日為全國戲劇節了。明年二月十五,該是十月十日的舊戲劇節被廢止以來第一次全中國戲劇工作者自己的節日了。
……據悉,在歐陽予倩先生的主持之下,桂林已準備在新戲劇節舉行全國戲劇展覽會……
“天快亮,已經一大段路了”,全國戲劇工作者也正該在這抗戰勝利的前夕,“回頭來看一看背上的孩子”,再繼續任重致遠的前路。我們在此預祝“戲劇展覽會”的盛大成功,我們更希望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劇作者聯誼會,乃至各劇團從速籌備,在明年戲劇節召開我們全國戲劇工作者的年會。
西南劇展正在籌備的聲音一發出,就得到了廣泛且積極的回應——據時任西南劇展秘書處主任秘書瞿白音、秘書田念萱回憶,待歐陽予倩的邀請信件發出后,愿意“共襄盛舉”的復信紛至沓來。最終總計到會的有33個團隊,人數為895人,包括大會工作人員,近千人之數。節目包括話劇、桂劇、京劇、傀儡戲等。
1943年12月16日,《新華日報》發消息稱:桂林戲劇界發起西南戲劇工作者大會,定明年二月十五日舉行,定期兩個月。同時開戲劇展覽會,并由各單位演劇。
在接下來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關于劇展籌備情形,征求導演手記、劇本原稿、演員和導演臺本等文獻資料,參展劇目等消息以及劇展公告密集見報;籌委會各工作組加緊進度,廣西省立藝術館建設連夜趕工;各地戲劇團隊準備行裝啟程赴桂。
西南劇展的舉辦也得到了桂林市各界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當時在桂林的京劇名伶金素琴義演捐助5萬元,劇業同業公會及大眾影院各借10萬;一中煙廠建贈桂西路口、桂南路、桂北路慶祝會牌樓;匯通銀行負責大會期間所用紙張;電工義務為劇展會裝燈,搬運工人免費為外來劇團搬運行李;桂林市理發業及擦皮鞋同業工會決定五折優待劇展會會員;書報同業工會決定七折優待劇展會會員購買戲劇書籍。
臨近開幕,在桂林城中最熱鬧的十字街,東、西、南三條馬路口三座花牌樓豎立起來了。莊嚴雄偉的形式和玲瓏別致的構圖給瞿白音和田念萱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說,這些牌樓是在告訴人們,今天聚集在桂林的這一支戲劇隊伍是多么優秀和富于生命力。
舉行——
“老百姓以比普通放映教育影片時更高的熱情去觀看他們的演出,用比知識分子觀眾熱情百倍的掌聲和眼淚去看他們的戲。”
1944年2月15日上午9時,桂西路盡頭赭紅色的廣西省立藝術館剛趕完工,下午3時,藝術館落成典禮及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同時揭幕。盡管由于水泥油漆未干,到處均懸有“謝絕參觀”的擋駕牌,但戲劇展之盛大,我們今天仍可通過文字身臨其境。
在次日見于《大公報》的《大會素描》中:
……三時正,樓上(樓)下全部客滿,軍樂聲與爆竹聲齊鳴,情況極為熱烈莊嚴。
主任委員歐陽予倩報告劇展準備經過,極為生動風趣,獲得全場鼓掌多次。
田漢以戎裝出現臺上,不減當年武漢時代風姿,敘述抗戰以來廣大青年戲劇工作者為事業而獻身之斗爭經歷,令人感動……
《大公晚報》刊登了開幕式當晚戲劇工作者聯歡晚會的熱鬧景象:
……當夜在國民戲院舉行聯歡會,因系憑請柬入場,許多愛好者雖設法混入會場,亦只能得“站票”一張……
節目進行至桂戲《搶傘》,電燈突然得了急病,熱心的觀眾放射探照燈(手電筒),舞臺上形成許多特寫燈光,增趣不少。
劇展的舉行轟動了國內外的文藝界和輿論界。這一天,各地賀電如雪花般紛紛飛來。桂林的各大報紙都發表了慶祝西南劇展開幕的社論,出版了慶祝西南劇展開幕的紀念特刊,并多用“空前盛舉”作為標題。
2月16日晚,演出展覽正式開始。開幕大戲是歐陽予倩編導的,由桂劇實驗劇團呈現的《木蘭從軍》。其余節目按序排列,連續上演。由于參加大會的演劇團體較多,本來計劃為期兩個月的展演,一直到5月17日才全部演完。
展演時間拉長,桂林人看戲的興奮勁卻沒有減退。原本的展演場所只有藝術館禮堂和國民戲劇院兩處,隨著展演進程推進,增加了桂林社會服務處、廣西劇場、桂林戲院三處。劇宣七隊的《軍民進行曲》、劇宣九隊的《勝利進行曲》和周氏兄弟馬戲團的節目還在桂林公共體育場進行了免費公演,每晚都吸引上萬名觀眾。文史資料評價:“老百姓以比普通放映教育影片時更高的熱情去觀看他們的演出,用比知識分子觀眾熱情百倍的掌聲和眼淚去看他們的戲。”
為了做好劇展的劇評工作,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還組織了一個以田漢為首的演出批評團,成員有周鋼鳴、孟超、秦似、秦牧、華嘉、洪遒、韓北屏、駱賓基、陳邇冬等,一共10人。劇評重點放在話劇方面,活動方式是集體觀看每一個戲的演出,然后座談,用集體名義寫評論文章,對劇展演出劇目的若干傾向性問題開展評論。
戲劇工作者大會和戲劇資料展覽也是西南劇展的兩項重要活動。在為期16天的戲劇工作者大會上,劇工們總結了抗戰以來戲劇運動的成果,提出了各種提案53項,經大會歸納,正式通過37項。會上,歐陽予倩、田漢、熊佛西等24人作各種發言31次。內容包括回顧中國新劇運動歷史,介紹各省(市)戲劇運動情況,報告各團隊斗爭經歷,就戲劇理論問題作專題演講,針對當前形勢提出新任務等,反響熱烈。
而在19天的戲劇資料展覽中,觀眾更是達到了36592人次。豐富扎實的舞臺模型、戲劇照片、人物模型、手札原稿、世界各國戲劇門票等,向觀眾介紹了歐陽予倩、田漢、熊佛西、洪深、夏衍等劇壇奠基人艱苦創業的精神,反映了演出團隊是如何誕生和成長起來,如何在實踐中戰勝困難并堅持不懈地為抗戰服務。
可以說,那個時期的桂林,戲劇與城市融為一體,走進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成為桂林文化戰線上不容忽視的一條支脈。與此同時,西南劇展所反映的抗戰現實,也使得桂林城沸騰在一片激昂的抗日救亡情緒中。
再續輝煌——
旌旗今日再會山水名城 “桂林戲劇之城”榮光再現
1944年5月18日,持續3月有余的西南劇展迎來了收官大戲《戲劇春秋》。這是一部戲劇運動的史詩,引起了許多戲劇愛好者和關心抗戰戲劇前途人士的關心。時任廣西大學校長白鵬飛看后書信一封,感慨萬千,并隨信捐贈了400元給劇展,表示支持。
19日晚7時,西南劇展在廣西省立藝術館隆重舉行閉幕式,參加大會的有各界人士達千人。歐陽予倩報告劇展經過,總結得失。田漢報告抗戰以來殉難劇人生平,希望社會對劇人給予更多關懷與愛護,接著宣讀了大會宣言和《劇人公約》。最后,各團隊通宵演出前期話劇,“狂歡”至次日凌晨4時。
肝腦幾人涂戰野,旌旗同日會名城。回看西南劇展,在烽火遍地、荊棘叢生的那個當下,30多個演出團隊,近千人,呈現了70多個演出節目,共170多場精彩演出,極大鼓舞了抗日軍民士氣,展現了中國戲劇人抗日救亡的文化擔當。也正如歐陽予倩所言:“這回的展覽會,不是少數人號召起來的,是大多數戲劇工作者的要求。”
而在了解了西南劇展的各項活動后,反法西斯的美國著名劇評家愛金生在《紐約時報》撰文寫道:“如此規模的劇展會,有史以來,自古羅馬時代曾經舉行外,尚屬僅見。中國處在極度艱困條件下,而戲劇工作者以百折不撓之努力,為保衛文化、擁護民主而戰,給予法西斯侵略者以打擊……對當前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實具有重大貢獻。”
盡管彼時大會決議:西南戲劇展覽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戲劇工作者代表大會每年舉行一次;為加強西南各地戲劇團隊及全體戲劇工作者之間的密切聯系,成立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西南支會,會址設在桂林,并定歐陽予倩負責籌備。但散場之后,第四次長沙會戰打響,戰火彌漫,桂林隨之淪陷,各團隊轉戰流亡,再沒有條件舉辦一場西南劇展。
光輝湮滅,火種永存。
1984年3月,廣西文化局、廣西劇協聯合中國劇協召開西南劇展40周年紀念會。當年參加西南劇展的60多位前輩和老同志重聚桂林城,回憶當年西南劇展的盛況,緬懷歐陽予倩、田漢等老一代戲劇家對西南劇展的巨大貢獻,追述戲劇工作者的革命精神和動人事跡。
2014年,“在歷史閉幕的地方,我們重新出發。”廣西師范大學打造“新西南劇展”大學戲劇文化品牌,以重排、重演抗戰時期桂林文化城優秀劇目為主要內容,用青春激活歷史,用學術引領時尚,重現桂林文化城的輝煌。
而就在西南劇展落幕78年后的今天,旌旗同日再會山水名城。
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桂林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的關鍵之年。在全市上下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桂林賡續1944年西南劇展光榮傳統,與中央戲劇學院聯合舉辦桂林藝術節。這是弘揚傳播桂林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助力桂林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的重要舉措。未來數日,從世界各地趕來的藝術家將帶來戲劇、舞蹈、音樂、脫口秀等豐富節目,與廣大觀眾共赴一場山水與文藝共挽的藝術盛宴。
今天,2022桂林藝術節正式開幕;
今天,桂林戲劇之城,榮光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