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任震宇
11月2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醫療美容領域消費提示,曝光醫美領域五大亂象,提醒消費者理性看待醫美需求,正確選擇醫美機構,審慎做出醫美決策。
“醫療美容”“生活美容”大不同
(相關資料圖)
中消協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所謂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達到美化改善容貌、體形的目的。醫療美容與生活美容的根本區別在于其具有創傷性或侵入性,將醫療技術運用到美容中;生活美容多是通過化妝品中的氨基酸、A醇、玻色因等化學物質,來改善皮膚狀態。
另外,醫療美容與一般的醫療行為也有區別,通常的醫療行為是面向身體患有疾病、需要醫療介入的病人,具有較強的公益性、病理性和必要性;而醫療美容的對象則是對自身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有“美化”需求的健康人,具有較強的非病理性、可選擇性和營利性。醫療美容大體可分為皮膚美容類、整容整形類、美體美容類。其中,皮膚美容類包括光子嫩膚、熱瑪吉、灌膚、祛斑、美白等;整容整形類包括墊鼻梁或下巴、削骨磨皮、牙齒矯正等;美體美容類包括隆胸、吸脂、永久脫毛、除皺緊膚等。
醫療美容機構是需要經衛生行政部門登記注冊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有明確的醫療美容診療服務范圍、符合醫療機構標準、有執業資格且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執業醫師和注冊護士的醫療專業機構,與生活美容機構有天壤之別。
醫美行業存在五大問題
從2015年到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每年收到的醫美行業投訴從483件增長到7233件,增長近14倍。中消協表示,根據相關投訴數據分析,當前醫療美容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部分醫美機構證照不齊全,未取得醫美經營許可或超范圍經營;機構工作人員不具備執業資格,操作不規范;醫療產品渠道不明,部分醫美機構使用假貨、水貨針劑以及山寨設備等;醫美效果難以評估,服務質量與消費者預期仍有較大差距。
一是無資質從業者眾多。一些醫美機構虛假宣傳國內大型醫院整容專家、海外整形專家坐診,實則只是借用專家名號來招攬消費者,有的還杜撰出一些子虛烏有的“在業內具有領先水平、知名醫師親自手術”名頭來營造其機構專業正規的假象。
二是夸大功效制造焦慮。部分美容機構通過虛假廣告、編造用戶評價等形式夸大醫美效果,欺騙、誤導消費者。還有的通過“整容要趁早”等不良價值觀的醫美廣告,傳導輸出單一審美觀,制造容貌焦慮,實現過度營銷。
三是模糊定價違規收費。消費者反映,醫美服務價格項目繁多,同一服務項目在不同醫美機構價格高低不一,隨意加價現象嚴重,導致服務價格變動幅度大,價格虛高成為醫美行業常態。部分醫美機構不按規定公示或僅提供模糊價格,如公示價格區間而不公示固定價格,嚴重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
四是醫療美容風險警示不足。醫美機構場所內經常懸掛各種醫美治療前后對比圖,夸大手術效果,只字不提手術風險,導致消費者只追求手術效果而忽視醫療手術風險。
五是免費體驗誘導消費。一些美容機構以免費體驗為由招攬客戶,誘導消費者購買其產品和服務。消費者以為自己撿到“便宜”,殊不知已經掉入了商家的“陷阱”,并且常常因無法證實商家存在強制消費行為或欺詐行為,只能吃“啞巴虧”。
●提醒
醫美消費存風險,選擇需謹慎
選擇正規機構。消費者在選擇醫美機構時,可以通過衛生部門的官方網站,查驗醫美機構相關經營證件是否合規、有效,了解醫生是否具有《醫師資格證書》《醫師執業證書》等。此外,可以通過藥監部門官方網站,判斷藥物、器械等產品生產渠道是否正規,是否通過審查認證等。同時,要選擇機構執業范圍內的醫美診療項目。
仔細查看合同。在簽訂合同時,除了檢查醫療機構和操作醫師是否具有相關資質外,還應檢查麻醉、場所消毒、藥械使用等項目的標準和收費明細,確保自身的知情權與選擇權。
全面了解風險。進行醫療美容前,消費者應充分掌握所做項目的信息和內容,與主診醫師充分溝通,知悉該項目的風險性與禁忌癥。
留存消費憑證。醫療美容相關后遺癥以及副作用并非立刻顯現,消費者應事先保存好有關消費憑證。
及時有效維權。如果消費者在醫美消費過程中權益受損,應及時保存好相關證據,必要時可以申請醫療鑒定。爭議發生后及時與醫美經營者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可以申請消費者組織或者其他專業調解組織調解,也可以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此外,還可以通過申請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