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力度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表示,明年繼續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進一步完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強化服務和支持,引導推動廣大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培育更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記者在佛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了解到,目前佛山共有34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除了有三家企業為現代服務業外,其余企業均為制造業。
自2019年以來,工信部已先后公布三批共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名單,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中高端產業領域。同時帶動全國范圍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入庫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萬多家。
專精特新
“專精特新”即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 新穎化”的企業,這些企業通常為中小型企業,其目標是做到某個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專精特新”一詞最早來源于2011年7月,由時任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中國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報告(2011)》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提出。
今年,中央政治局提出了“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首次在中央層面提出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一座城市專精特新企業的多寡,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這座城市的創新能力。梳理萬億GDP城市的相關數據,北京、上海的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各擁有264家和262家專精特新企業,遙遙領先于其他萬億GDP城市。寧波、深圳分別以182家、170家排名第三、第四;天津和重慶兩個直轄市也表現亮眼,分別以134家和123家位居第五、第六。
專精特新企業受重視程度和獲支持力度正不斷提升。
今年2月,財政部、工信部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在2021-202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分三批重點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1萬家左右中小企業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7月初,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為國內市場領先的“小巨人”企業等。
7月27日,高層領導在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上表示:“我國經濟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科技創新既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我們強調‘專精特新’,就是要鼓勵創新,做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
7月30日,“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首次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出現,進一步釋放國家層面的支持信號。
最近,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從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完善信貸支持政策、暢通市場化融資渠道、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推動數字化轉型、加強人才智力支持、助力企業開拓市場、提供精準對接服務、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等10個方面提出31項具體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