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雪白的南極銀鱈魚、大過手掌的阿根廷紅蝦……虎年春節,越來越多的異國生鮮被端上尋常百姓餐桌,豐富了節日飲食。而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冷鏈物流的安全也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記者獲悉,春節期間,山東省濟南市進口冷鏈食品集中監管專倉一直“不打烊”,每當進口冷鏈食品進濟,都有一雙眼睛緊盯著監控,筑起第一道安全屏障。
“摸”出一套運轉流程
2月8日,濟南市進口冷鏈食品集中監管專倉內,一板車來自厄瓜多爾的白蝦正在逐箱通過消毒設備。身著白色防護服的裝卸工人全副武裝,嚴格按照標準流程對貨物進行消殺。透過防護面罩,監督人員全程緊盯每個細節,生怕出現任何疏漏。因為即便是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有可能埋下隱患。
此時,專倉外的監控顯示屏前,也有一雙眼睛緊緊盯著這一幕。“每箱之間的間隔再大一點,保證消毒效果。”濟南市市場監管局派駐專倉負責人、專倉臨時黨支部書記甄濤正手持對講機喊話。
這樣嚴密而緊張的工作節奏從未間斷。
從2020年12月1日專倉啟用至今,工作人員已經累計消殺檢測約67000噸貨物,檢測出并攔截7批涉陽性貨物。
建設初期毫無經驗可借鑒,專倉的建設和流程機制的建立全靠摸索。“摸著石頭過河。”甄濤說,之所以能建立起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首道防線”,背后是多支力量的匯集。市場監管、衛生健康、交通運輸、公安和歷城區政府的26名黨員成立了專倉臨時黨支部,大家從各自的專業入手,齊心協力、各司其職,為專倉建立了完善的運轉流程。
復盤找不足完善機制
正是在這一套科學嚴密的防控機制保障下,工作人員才能夠臨危不亂。1月22日,濟南市歷城區對北京市豐臺區通報協查的已隔離管控的密切接觸者進行核酸檢測,發現兩人核酸檢測陽性,均為冷鏈運輸駕駛員。流調結果發現,其中一名確診病例曾于1月20日來濟南市進口冷鏈食品集中監管專倉運送貨物,并在此停留6個半小時。
得知這一情況,專倉臨時黨支部幾名黨員連夜調出當時的監控錄像,逐幀復盤確診病例在專倉內的活動軌跡。看完長達6個多小時的監控錄像,大家長舒一口氣。因為在嚴密的機制保護下,該病例沒有與任何人發生密接。
然而,專倉臨時黨支部的黨員們并沒有因此而松懈。他們從這次的復盤中,還是查找到了現有機制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時加以完善。
以往,駕駛員如果在園區就餐需要下車購買,無疑會接觸到園區商戶。復盤結束后,專倉臨時黨支部的黨員們針對這一問題立即展開討論,最終聯合餐飲商家為駕駛員提供無接觸取餐和配餐服務。
為加強對出專倉區域駕駛員的管理,大家集思廣益,想出了另一個點子來“監控”駕駛員行蹤。“我們的靈感來自于一種家用開門報警器。”甄濤介紹說,他們計劃在每輛進入園區的車輛駕駛室車門上安裝一個“開門報警器”。所有駕駛員裝卸貨期間除上廁所、無接觸取餐外,必須全程待在駕駛室,不得下車外出大范圍活動,在管理軌跡上形成閉環。
專倉工作人員爭分奪秒,很快將想法落地形成方案,制定了《疑似陽性人員到倉應急預案》,這將與《集中監管專倉工作手冊》及《集中監管專倉集中管理人員管理手冊》等多項管理方法一起,為山東省的冷鏈專倉建設提供借鑒。
實時緊盯每一個細節
停車場上,工人們順著綠色通道走進冷庫;庫房里,監督人員用試紙一 一檢測消毒水的配比,以保證消毒效果;更衣室內,工人們脫防護服的順序也在被“倉外的眼睛”緊盯著……
“外防輸入、內防輸出、守好底線,這就是我們的工作。”看似簡短的一句話,背后隱藏著無數細節。工人們在嚴格遵守操作規范的同時,還要接受多方實時監督。大到貨物的消殺流程,小到裝卸工一個細微的動作,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釀成大錯。消殺、核酸檢測、廢棄物處置、人員防護和陽性貨物處置,要想確保每個環節都不出問題,除了依靠嚴密的機制防控,更需要倉內倉外工作人員的通力配合。
春節期間,集中監管專倉“不打烊”,挑起了保障濟南市市場供應的“大梁”。按照既保證安全又保障供應的原則,根據濟南市疫情防控形勢和供應需求,市區雙倉運行調整為市專倉單倉運行。在這期間,支部的26名黨員主動要求排班,全員在崗在位,保障了專倉的正常運轉。從除夕夜至今,每天都有載著異國風味的貨車從這里駛入駛出,這些味道鮮美的產品經過最嚴格的檢測,最終安全端上市民的餐桌。(本報記者 尹訓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