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產業發展離不開能源戰線上每一個工作者的付出。電力人、“追光者”、采氣工、采煤人……貴州大地上,處處有著他們的身影,寫滿了默默耕耘、做好能源保供的生動故事。跟著天眼新聞記者一起看看能源行業人的風采和溫暖瞬間。
初春時節,在220千伏松桃太平變電站內,“全副武裝”的周敬余穿行其間,認真檢查每個智能設備,盡管這些設備情況已經爛熟于心,但“一絲不茍”再次檢查卻深入腦海,成為肌肉記憶。
【資料圖】
周敬余,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銅仁供電局的一名員工,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也是今年全國人大代表。
周敬余認真查看設備
憑一股勁 24年堅守一線
1998年,周敬余從貴陽電力學校畢業,成為銅仁供電局玉屏變電工區維修技術員。當零距離觸摸變電設備時,他才知道這是頂烈日、冒嚴寒、爬鐵塔檢修、作息不規律的工作。
“工作艱辛,也有人離開,但我選擇的是堅持好好干。”周敬余說,風吹日曬,早已跟設備打成一片,褪去了青澀。2年時間,周敬余就當上了班長,然而他卻產生了危機感與緊迫感:“時代在發展,新設備新技術在更新,大腦需要更新。”
2002年,周敬余走進貴州大學,開啟了為期4年的脫產學習,他如饑似渴地吮吸知識養料,不斷豐富自己的大腦,提升電力理論知識。學習結束,回到銅仁供電局后,他主動請纓到繼電保護班工作。
當時,銅仁供電局有40個變電站,每個變電站有繼電設備100多個。而繼電保護班只有7個人,既保證繼電設備正常運行,還要將傳統保護設備裝置更換為微機保護轉換,實現繼電保護智能化。周敬余與同事們奔走于40個變電站,吃透微機保護裝置原理。
周敬余白天黑夜守在變電站,憑著“狠”勁與“鉆”勁,吃透了微機保護裝置原理,熟悉每個設備的性能,完成了40座變電站繼電設備的更換。
2008年,武陵山區遇到百年不遇的凝凍。路面積滿厚厚的冰雪,周敬余將車胎綁上防滑鏈,沖往受災區域,完成了30條220千伏及以上線路定檢調試,保證了銅仁的正常供電。
24年來,周敬余堅守一線,以“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實現連續10年實現保護正確動作率100%。
技術攻關成為行家里手
從維修技術員成為行業的“專家”,24年來,周敬余踏實勤奮,攻堅克難,攻克了15項數字變電站核心難題,建立20個智慧算法模型、13個分析評價模型,為企業節省了超千萬元。
鐵芯是變壓器的重要設備,它只有一個可靠的接地。而在運行過程中,圍繞鐵線圈的絕緣層出現破損,就會引發鐵芯多點接地,形成環流造成鐵芯局部過熱,損壞變壓器,造成嚴重損失。
“最好的辦法是早發現、早處置,需要對變壓器和鐵芯接地電流進行監測。”周敬余說,他的想法得到支持,帶領團隊開展課題研究,發明了“一種多互感器的變壓器鐵芯接地電流檢測裝置”,通過信號采集、信號轉換、信號整理,有除解決了上述問題,僅此技術為企業減少損失500多萬元。
周敬余與同事查看設備
2012年,運行多年的220千伏松桃太平變電站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周敬余受命于技術總負責人,承擔起攻關重作任。
“為了技術攻關,每天工作16個小時,與技術人員一起確定改造方案,核實保護功能、調試數字化組網。”周敬余回憶,當時經過60多天的鏖戰,順利完成了數字化改造工作。
2017年,周敬余被任命為500kV松桃巡維站副站長,全程參與了220千伏太平變電站國內首座變電站專用5G基站建設,成為國內首座與5G技術接軌的變電站。
2012年以來,他帶領團隊完成19座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的數字化改造,完成300多套保護裝置的技術改造,為“數字電網”貢獻了力量。
發揮作用 培養骨干人才
“任何對施工技術的松懈,都是對財產與生命的漠視。”工作中的周敬余是嚴厲的人,對每項技術施工近乎求吹毛求疵,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回路中的每一根線及零部件不合格或者安裝檢查不到位,都會對變電站運行帶來很大的危害,輕則帶來經濟損失,重則禍及生命。”
2014年4月,周敬余帶隊赴220千伏青山變電站驗收時,發現此前“找茬”發現的問題沒有整改,他當場“翻臉了”。“翻臉”過后,周敬余為施工人員仔細講解技術要求,操作規范,讓在場的人都充分認識到整改問題的重要性。
由于長年在外奔波,周敬余對家人有著許多愧疚。有一次,3歲的女兒摔破了額頭,周敬余與妻子抱著女兒,剛趕到醫院時,就接到變電站打來的電話。
放下電話,他欲言又止,不知如何給妻子解釋。此時,他的妻子將女兒接了過來,支持地說:“去吧,孩子我照顧,站里的事不能大意。”
得益于家人支持,周敬余將工作的熱情釋放出來,24年來,為企業培養36名骨干人才,也成為獨當一面的電力新秀。
新起點,新征程。周敬余表示,將圍繞“電網數字化、運營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等方面,提出高質量的建議,當好人民滿意的電力基層代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玲
編輯 申川
二審 余昌旭
三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