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洋創新7月3日發布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公司于2023年6月28日接受35家機構調研,機構類型為保險公司、其他、基金公司、證券公司、陽光私募機構。 投資者關系活動主要內容介紹:
問:與華為的合作情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答:2019年,公司與華為推出了電力場景AI應用聯合解決方案,公司部分產品搭載了華為Atlas200AI加速模塊,實現了該加速模塊在電力行業的落地應用。同年,公司獲得“2019華為開發者大賽Atlas賽道(商業組)”一等獎。2021年7月,作為華為昇騰生態體系的戰略合作伙伴之一,公司受邀參加了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昇騰人工智能高峰論壇。2022年6月,智洋創新與華為簽署合作協議,正式加入昇騰萬里合作伙伴計劃。2023年,公司成為華為昇騰萬里伙伴計劃優選級應用軟件伙伴。
問:公司業務拓展情況?
答:除港澳臺等地區外,公司業務已基本實現全國覆蓋,包括了西藏、青海、新疆、寧夏等地區。自2017年至2022年底,山東省收入占比由43.82%逐年降低至19.96%,河北、江蘇等山東省外區域的營收穩步上升。
問:公司的客戶情況?
答:在電力領域,公司的終端客戶為國家電網及南方電網;在水利領域公司的主要客戶為各地水利局等;在軌道交通領域,公司的終端客戶為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及其直屬18個鐵路公司、全國各國家或者地方鐵路專線公司、中國鐵建(601186)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鐵(601390)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等。
問:如何看待電力巡檢機器人在電力運維領域的應用?是否與公司產品構成替代關系?
答:目前電力巡檢機器人主要應用在變電站站所場景,公司在變電領域深耕多年,擁有較好的客戶基礎和技術積累。其中,2022年公司變電站遠程智能巡視系統通過了國家電網公司組織開展的50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遠程智能巡視系統專項集中檢測,獲得了國家電網公司認可。 公司的技術方案與無人機巡檢及機器人巡檢等方式可以相互補充、融合,不存在直接競爭關系。目前公司也有無人機與監拍裝置的融合方案。
問:2022年度毛利率下降的原因?
答:由于外部環境的影響,導致公司項目實施效率下降、周期延長,施工成本大幅上漲,從而對毛利率造成不利影響。
問:公司的成本結構?
答:公司的成本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施工費用等,其中直接材料成本占比在60%左右。
問: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哪?
答: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公司深入行業應用,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提供行業智能化運維管理的解決方案;在人工智能電力行業應用領域,公司通過多年的深入研究積累了大量行業數據并持續保持了較高的研發投入,行業算法和應用方案持續迭代優化;不斷引進相關領域的人才,組建了一支深諳行業技術發展和應用前沿領域的技術研發團隊。
問:公司2023年的業績規劃?
答:根據公司于2023年5月12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上披露的《2022年年度股東大會會議資料》,預計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8.7億元,凈利潤7,094萬元。該數據為預算數據不構成業績承諾,公司具體經營情況請以公司定期報告為準。
問:人員招聘計劃?
答:在招聘人才方面,公司所在的淄博和濟南地區,較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人才資源和競爭力相對偏弱,公司也在探討在一線城市建立研發中心的方案,目前公司也在廣州成立了孫公司。 上市以后公司在人才引進方向投入較大,未來公司將依據公司的戰略規劃進行人才的引進,也會更傾向引進高精尖人才。
問:公司產品差異化原因?
答:公司業務已基本實現全國覆蓋,我國幅員遼闊,各省份擁有各自的應用條件和差異需求,公司會根據項目實施的影響因素和客戶的需要,對解決方案進行調整,如主要隱患分布差異、南方雨季光照不足的問題、北方部分地區的極寒問題以及無人區的通訊問題等。
問:公司業務領域未來市場空間情況?
答:電力領域,2023年國網投資預計為5,200億保持了持續穩定的增長,2022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加強電力運行調度和安全管理的指導方針。 以輸電線路為例,根據國網及南網2020年的社會責任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末國網及南網110kV及上輸電線路長度合計139.05萬千米,以輸電線路桿塔間距約為250米為基礎(假定安裝間距為250~500米)做為測算依據,目前仍具有良好的市場空間。 水利領域,2022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達到10,893億元,比2021年增長44%;2023年1月至5月,完成水利投資4106億元,同比增長32.1%。根據水利部發布的水利機關預算,水利的重點在于防汛,應推動防汛相關智慧水利系統的銷售額。水利投資規模沿續高投入,未來市場前景預期廣闊。李國英部長在2023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大力推進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支撐保障“四預”工作。統籌建設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工程,構建具有“四預”功能的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公司在水利方面的解決方案就是以“無人機+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為基礎的,符合當前整體市場布局。 軌道交通領域,截至2022年底,過去10年鐵路里程從9.8萬公里增加到15.5萬公里,年增加5700公里;高鐵里程從0.9萬公里增加到4.2萬公里,年增加3300公里。近兩年國鐵集團陸續發布了《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十四五”發展規劃》《“十四五”鐵路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十四五”鐵路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規劃》。規劃中明確指出,智能鐵路2.0技術發展目標,著重圍繞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等應用場景持續深化關鍵技術創新,加大5G、大數據、物聯網、AI等現代技術與鐵路融合賦能攻關,深入開展賦能技術和智能系統的研發應用。
問:2023年一季度收入同比下滑的原因?
答:2023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971.21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7.6%主要原因系:公司所處的電力行業收入分布存在季節性特征,一季度收入金額及占比較小,易產生比例變動;另2022年同期因冬奧會保電要求,公司參與的相關項目集中實施、竣工,單季度收入較高;
調研參與機構詳情如下:
參與單位名稱 | 參與單位類別 | 參與人員姓名 |
---|---|---|
上海見合私募基金 | 基金公司 | 毛楠 |
華寶基金 | 基金公司 | 普淞銳 |
國新國證基金 | 基金公司 | 衛湛松、杜漢頤 |
工銀瑞信基金 | 基金公司 | 姜蕓、張劍峰、李文明、邢夢醒 |
易米基金 | 基金公司 | 孫會東 |
泰信基金 | 基金公司 | 吳秉濤 |
東北證券 | 證券公司 | 馮浚瑒 |
中泰證券 | 證券公司 | 馮勝、楊帥 |
中郵證券 | 證券公司 | 丁子惠 |
中金證券 | 證券公司 | 張若熙 |
中銀國際證券 | 證券公司 | 呂然 |
國海證券 | 證券公司 | 許紫荊 |
國盛證券 | 證券公司 | 廖文強、徐少丹 |
申萬宏源證券 | 證券公司 | 喻加林 |
首創證券 | 證券公司 | 傅夢欣 |
建信基金 | 陽光私募機構 | 程廣飛、許杰 |
渤海人壽 | 保險公司 | 傅盈 |
東證資管 | 其他 | 吳丹 |
中信保誠 | 其他 | 王優草 |
中庸資產 | 其他 | 羅一 |
中融信托 | 其他 | 趙曉媛 |
中道投資 | 其他 | 羅一 |
創新方舟 | 其他 | 楊光 |
利幄基金 | 其他 | 韓陽 |
國泰元鑫資產 | 其他 | 張岱晁 |
執君資本 | 其他 | 周鳴杰 |
旌安投資 | 其他 | 韓慧某 |
昌渝投資 | 其他 | 石維堅 |
泰舜資產 | 其他 | 賈鵬鶴 |
靈景投資 | 其他 | 徐運濤 |
由榕資產 | 其他 | 張希 |
芃石資本 | 其他 | 松才冬 |
西部利得 | 其他 | 吳星煜 |
鄂爾多斯投資控股集團 | 其他 | 龔銘 |
金輦投資 | 其他 | 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