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作者 |崔秋陽
編輯|盛 夏
(相關資料圖)
身處變幻莫測的新能源市場,各家車企用不斷刷新的排位和洗牌證明,沒有人能永遠穩坐頭一把交椅,靠增程翻身的理想深知此道理。
收獲了銷量的暫時勝利后,在第一屆理想家庭科技日活動上,理想又圍繞智能汽車最關鍵的座艙、三電和自動駕駛,一口氣推出5C電池、城市NOA等新技術。當然,還劇透了首款純電旗艦車型的命名:理想MEGA。
雖然戲份并不算多,但對于一直靠增程打天下的理想而言,純電車型的出現無疑承載了更大的野心。理想汽車商業副總裁劉杰坦言,理想MEGA要爭做50萬以上最暢銷的車型。
從眼下的表現來看,當業內不少玩家還在艱難抵抗銷量下行壓力,理想汽車已經正式向月銷3萬輛發起沖擊。不過在純電車型正式落地之前,理想汽車仍要努力狂奔。
既要沖銷量也要補課
秀技術之前,劉杰先用當天理想第40萬輛整車下線的成績振奮開場。值得一提的是,活動場地,也是理想第一款產品理想ONE的生產總裝車間。
同一時間,剛剛完成涂裝的L系列車身,經由此車間發往二總裝產線進行下一步生產。一位理想常州制造基地的員工透露,明年上市的理想L6產線設備也在該位置進行改裝調試。
L系列車型經由原理想ONE車間發往二總裝產線
來源:36氪Auto
不難看出,這一車間對于理想可謂意義非凡,如今成功“上岸”后,理想也選擇在起點位置,重新補課武裝自己。
首先便是5C電池。理想汽車動力驅動負責人劉強介紹,該電池充電功率最高可達500kW,能實現充電9分30秒續航400公里。
補能體系也是純電車型落地前的重點。理想計劃到2024年,在城市核心環線建設300座以上超充站,到2025年實現建設3000座以上的超充站,最終實現單站點每小時服務9輛-12輛車。
對于智能座艙,理想汽車智能空間算法科學家陳偉介紹,在新一代自研的艙內感知技術下,AI交互、任務大師AI版、AI百科問答等功能也將在年內進入L系列車型。
最后,本次活動的重頭戲,便是理想汽車城市NOA的下一步動向。理想汽車智能駕駛副總裁朗咸朋表示,目前理想汽車已經擁有6億公里的自動駕駛訓練里程,其中理想利用NPN特征和TIN網絡增強了BEV大模型,可以在不依賴高精地圖的前提下,通過模仿學習讓規控算法做出更加擬人的決策。
簡單來說,在NPN特征的加持下,車輛識別復雜路口的能力將更進一步。但使用NPN特征賦能BEV的難點在于驗證。
朗咸朋表示,自今年3月起,理想便開啟提取、驗證NPN特征的流程,目前在北京、上海分別有140和207個路口通過了NPN特征驗證,全國范圍內其他一二線城市中,每座城市均有500-1000個路口等待驗證,“6月就將在北京和上海開啟城市NOA內測,在早鳥用戶加入后,驗證速度就將進一步加快。”
不過在小鵬和阿維塔都已經率先小范圍推廣城市NOA功能的當下,理想在這一技術戰場并未搶占先機。
為了打出差異化優勢,理想推出了通勤NOA功能。一般而言,不論是高速NOA還是城區NOA都需要龐大的車隊進行數據采集、標注等流程后進行不斷調試打磨,最終形成可以使用的輔助駕駛功能。
而理想推出的通勤NOA可以讓用戶自己實行單車訓練。在朗咸朋看來,大多數車主通勤路線相對固定,“固定路線的訓練成本相對較低,車輛可以在車主固定的通勤路線中學習車主的駕駛習慣,用戶自己花費1-3周的時間便可完成對車輛的訓練”,而在訓練完成后,通勤NOA的功能便可代替用戶駕駛車輛完成95%以上的通勤路程。
來源:理想汽車
而在生產制造端,理想汽車也展示了高產的秘密。理想常州制造基地的產線負責人介紹稱,為了提高工廠生產效率,理想自研了連山平臺,負責數據采集、數據處理、AI算法庫、機理模型管理和知識圖譜建設等,覆蓋產品研發、制造工藝和制造運營三大環節。
在連山平臺加持下,理想每輛汽車從第一塊鈑金的生產到整車正式下線僅需花費25個小時便可完成。相關產線負責人還介紹理想每日的生產計劃十分靈活,以6月18日單個班次460輛的計劃產量計算,常州制造基地的年產能便可達到30萬輛以上。對此,也有廠內工作人員透露工廠的滿負荷產能可以達到60萬輛左右,只不過目前采用雙班制的生產便足以。
學習榜樣功守道
無論從銷量還是股價,如今的理想可謂是春風得意。但身處風口之上,李想近期又頻繁撰寫長文,試圖為理想汽車塑造一個不同于以往的形象。
首先便是復盤理想近一年的關鍵轉折點,其透露是因為問界M7的發布與操盤將理想ONE這一產品“直接打殘”。
雖然從規模來看,問界M7在上市之初的兩個月,產能仍處于爬坡階段,其月均上險量還不到理想ONE的一半,談不上給理想ONE造成毀滅性打擊。但彼時理想的單月上險量已經出現環比腰斬,頹勢已經初現。
不過不能否認的是,在華為的加持下,無論是產品力還是渠道,身為對手也有所忌憚。截止到2022年7月,問界的試駕門店超過600家,彼時理想的門店數量僅為問界的1/3左右。
一位理想汽車員工透露,華為之所以一直在理想內部競品名單之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銷售渠道的密度太大,“門店數量就是基本盤,產品銷量肯定不會差。”
正是基于內外的憂患,理想才最終在沒有制定EOP產品停產流程的前提下,提前結束理想ONE的生命周期。
不過這也讓理想付出不小的代價,因為給供應商的10億元賠償款,導致理想2022年第三季度的虧損額直接擴大到16億元,甚至不少一線銷售也選擇離開。
問界M7給理想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來源:視覺中國
一位車企員工解釋,一般而言,一款產品的生命周期包含在售時間、預計產銷規模等,所有數據都會提供給供應商以便其細化排產供貨規劃,“而傳統意義上的EOP流程需要經歷管理層決策、部門評估,再和供應商交流,一般短則3個月,長則半年。”
不過如今回頭來看,因此全方位向華為學習,理想也用一場組織變革,開啟了新階段。
李想透露,吃了這一敗仗后,在2022年9月的戰略會議上,公司高層一致認為需要全面學習華為的管理方式,盡快轉型為矩陣型組織。
此后,理想在逐步落地DSTE(從戰略到執行)、IPD(集成產品開發)等流程的同時,也挖來了不少出自華為的高管強將。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繼原華為全球HRBP管理部部長李文智和原華為意大利終端業務部部長鄒良軍之后,還有多位原華為管理層在近期加入理想汽車。
在一位員工的感知中,開啟矩陣型組織變革后,理想內部整合了不少資源和流程,“原來縱向、橫向部門要開很多重復會議,現在會議的次數明顯減少了。”
不過其認為,目前轉型仍在試錯的階段,具體成效如何仍需時間檢驗,“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不是光招人在流程上復制粘貼就可以。”
學習華為的成效還有待時間的檢驗,但理想“偷師”BBA的成果卻早已顯現。
李想透露,在效仿BBA開設4S店后,理想不僅將自己部分門店的獲客成本降低至原來的1/5,還有效提升了北京、上海兩大不給予增程式車輛支持城市的銷量規模,“目前理想汽車全國訂單轉化率比去年提升了3倍,銷售顧問人均售賣11輛/月。”
春風得意上調目標
截止今年5月份,理想汽車已經累計交付超過10萬輛。按照最近三個月平均20%左右的環比增速計算,理想汽車完成6月交付破3萬輛的目標毫無壓力,完成此前制定的全年交付30萬輛的目標也指日可待。
在春風得意之時,理想汽車也上調了年度目標。有知情人士透露,理想汽車近期將自己全年的銷量目標從原來的30萬輛提升到了40萬輛。
不僅如此,李想還將年銷目標細化落實到具體車型上,其中給L7設定十月份實現單款車型交付2萬輛/月的目標,L9和L8兩款車型保持單月萬輛以上的規模,總體達到4萬輛/月的交付規模。
這樣的目標壓力并不算小。按照理想汽車6月交付3萬輛來計算,這也意味著,在余下的6個月里,理想汽車需要做到月均交付4.5萬輛以上才能完成既定目標。
相關上險數據顯示,四月份作為L7車型的首個交付完整月,上險量為10669輛,而五月份L7 Air車型也迎來首個完整月,在其加持下L7上險量環比僅增長了3.7%,在此期間L9和L8的上險量總和在1.4萬輛-1.6萬輛之間,距離2萬輛/月仍有一段距離。
此前便有接近理想汽車的人士透露三款車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耗,且公司原本對Air版本車型的交付增量目標設定在30%以上,但李想在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中透露目前Air版本車型只給總交付量帶來了20%的增長。
Air車型預計不及預期,為了順利達成銷量目標就需要有新的增長點,李想的辦法則是推出L9 Pro。近日,在工信部發布的新一批變更擴展公示中,理想申報了 L9 的變更擴展公示,僅取消了激光雷達的設計。
無激光雷達版本的L9即將進入市場
來源:工信部
參考L8 Pro/Max和L7 Pro/Max之間配置和價格的差異,L9 Pro很可能將以41.98萬元左右的價格進入市場中,在進一步提升理想在40萬元以上區間的整體競爭力的同時,助力L9+L8的產品組合將規模提升到2萬輛/月以上。
內部壓力有望得到緩解,外部壓力則需要理想仔細思考對策。伴隨著蔚來新款ES6、ET5旅行版兩款車型先后上市,疊加取消換電權益捆綁銷售,變相降價3萬元的新政,蔚來將很可能成為30萬元-40萬元區間內理想又一個強敵。
此外,小鵬G6也將于六月底正式上市,并且起售價將很可能降至30萬元以下。與此同時,理想最為忌憚的對手之一,問界M5智駕版也開啟了自己的交付進程,問界M7智駕版也即將到來。
這也不難理解,在領先之后,理想還在不斷刷新目標,畢竟強敵如林,唯快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