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丁雅梔】大漠觀星、戈壁探秘、名校訪學……隨著暑假的臨近,五花八門的研學旅行也隨之升溫。近年間,脫胎于夏令營、冬令營,逐漸走俏的“研學游”已成旅游市場快速“起飛”的風口之一,而“研學旅行指導師”也成為人社部公示的新職業之一。當前,研學旅行產業呈現哪些新形態?其“目標客群”——青少年乃至學齡前的兒童們,是否能通過研學行程,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銷量環比增長4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返京的路程中發現,一大早,車站就已經擠滿了一波又一波出省研學的學生團,高鐵上,中小學生幾乎占滿了整個車廂。其中一個研學團的領隊老師告訴記者,現在是暑假前的研學小高峰,很多研學計劃都安排在這個時候。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就曾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指出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隨著“研學游”的內涵不斷豐富,研學旅行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市場也不斷擴容。去哪兒大數據顯示,6月至今“研學游”產品銷量環比增長4倍。
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傳統旅游產品和常規教育內容,“研學游”將旅游和教育有機結合,寓學于行、寓學于游,兼具集體性、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當前的“研學游”項目大致分為三類:第一種是當天往返的城市研學產品,如博物館研學、科學自然探索體驗等,據體驗者反饋,研學感受與“一堂校外課的效果類似”;第二種是跨省市的“多日游”產品,行程大多會覆蓋一些古跡名勝或高校訪學等環節,部分產品因“游多學少”被家長詬病;第三種則是以集訓、主題教育為核心的夏令營,往往有專業導師帶隊,教室、食宿條件相對完善,但也不乏部分教培機構悄悄植入“學科培訓”,成為“學多游少”的補習班。
《環球時報》記者在調查中注意到,不論哪種形式,這些研學團均價格不菲且產品價格差距很大。以一日游、半日游為主的研學項目價格多為數百元至上千元,多日國內跨省市研學項目基本在數千元至上萬元。
變相“割韭菜”需警惕
熱鬧的表象下,一些研學旅行產品悄悄變了味:有的只研不游,變成變相的異地輔導;有的多游少研,家長花費了遠高于正常旅游價格的團費,研學旅行卻成普通旅游。社交平臺上,網友們掀起了對研學旅行的討論。不少給孩子報過“研學游”的網友吐槽,稱這種旅行產品已成為“割家長韭菜”的工具。
前不久,家住武漢的吳女士帶著孩子參加了當地小學組織的研學活動。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兩天一夜的行程沒有什么收獲,在車上待的時間比研學的時間還長,全程都在趕進度,“體驗非常差”。
今年4月,一位來自佛山的家長在社交媒體上連發12問,就研學“亂象”提出質疑。他在視頻中表示,他女兒就讀的私立學校組織小學生到香港“微留學”,活動5天,收費5980元,遠高于行程的實際采購價。而“研學”內容及行程極其模糊。此外,這位家長還提出了協議書是否存在霸王條款、如何保障學生安全、收費賬號為個人賬號等問題。兩條視頻播放量近千萬,獲近70萬點贊,引發不少家長共鳴。
火爆的研學旅游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商家入局。《環球時報》記者在某平臺搜索“研學旅行”產品時注意到,很多旅行社都推出了相關產品,與其他旅行產品相比,研學旅行產品的價格普遍高出許多。點擊查看行程安排詳情頁,記者發現,大多數產品只是設置了參訪高校的行程。為了解參訪高校的具體內容,記者致電幾家旅行社,得到的回復都是:孩子們將進入校園參觀,和高校學生交流學習經驗,但不保證會安排講座,也不保證開設體驗類課程。
對此,中國旅游協會旅游營銷分會副會長王琢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一些旅行社沒有足夠的資源,又想搭“研學游”的便車,在線路里加上高校打卡,就能將普通的旅游產品包裝為研學旅行,并按研學旅行收費。
什么樣的研學旅行才算兼顧“學”與“游”?王琢進一步分析道,真正兼顧“研學”和“旅行”的旅行社或機構往往對當地資源端把握得特別深,具備把深度研學與旅行深度綁定和結合的能力。“舉例來說,比如有的研學機構在新疆、青海開設了研學旅游線路,他們會邀請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科學院的專家或研究員帶孩子們看各種地貌和垂直生物帶,用妙趣橫生、通俗易懂的方式給孩子科普相關知識,他們也會引導孩子們時刻注意周邊景象的變化、自己身體的變化,讓孩子們親身體驗。”
專業人才供不應求
“研學游”需求爆增,研學旅行指導師人才的供給不足也是導致當前“研學游”產品價格普遍偏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2016年12月發布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提出,應至少為每個研學旅行團隊配置一名“研學旅行指導師”,負責制訂研學旅行教育工作計劃,并提供研學旅行教育服務。2022年6月,“研學旅行指導師”成為人社部公示的新職業。然而,在《環球時報》記者致電多家旅行社,咨詢研學旅行產品中是否配置了研學旅行指導師時,有的旅行社給出模棱兩可的答案,有的旅行社避重就輕,只強調隨行導師有教師資格證。
王琢認為,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目前不同機構對“研學旅行指導師”有不同的認證方式,對這一職業的社會普遍認可度相對偏弱,“如果教育部門和文旅部門達成一致,并推行統一培訓和評定,這一現象會有所好轉。”
在《環球時報》記者的調查中,也有不少家長對部分“高品質、收獲大”的優秀研學產品表示了肯定。而這類產品往往是一些高水平導師在“大語文”教育背景下,精心打磨講義并與孩子積極互動后的成果,具有“小而美”“成本高”“難復制”的特征。
對此王琢認為,越是高知識含量的產品,越需要專業人員的精心研發,成本也相對較高。為了避免產品被輕易抄襲,供應商不得不筑起高價的壁壘作為自我保護的手段之一。王琢建議,“研學游”的健康發展應借助行業協會,不斷出臺指導意見并規范市場環境。此外,也需相關研學服務機構秉持教育初心,以產品研發為核心,結合旅行目的地的資源稟賦以及目標受眾群體的特質,不斷推出品質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因地制宜推出有競爭力的課程產品。
相關鏈接:
北美:父母的準備工作接近瘋狂
據《紐約郵報》6月23日報道,個性化的露營物品(bunkjunk)已經成為美國夏令營參與者們的地位象征。在社交平臺上,# bunkjunk標簽的點擊量已超95.3萬次。“從高端服裝與運動鞋,再到裝滿高級糖果的袋子,這些父母為孩子們參加夏令營所做的準備接近瘋狂。”
娜塔莉·利伯曼是一個7歲女兒的媽媽,她為了給孩子準備一場完美的夏令營,幾乎花了整整一年。利伯曼準備的物料包括扎染裝飾、印有字母組合的貼花、用于標記水瓶、洗漱用品、枕頭等等。她告訴《紐約郵報》,她的花費在4000到5000美元之間。
歐洲:項目不多卻吸引全球青少年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位于英國和愛爾蘭本地的夏令營項目并不多,卻因不同主題吸引著全球多國青少年群體。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家長為孩子報名價格高昂但極具特色的夏令營項目,有的甚至兩周就價格高達2900歐元。
比如,馬術夏令營每年接待了近20個國家的青少年。愛爾蘭顧客每周收費1450 歐元,海外顧客每周收費1650 歐元。探險主題的夏令營會安排峽谷行走、射箭、叢林生存等技能性培養項目,此外還有關于電影制作和表演、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研討的夏令營。這些項目更接近于“研學”本身。
中東:可持續發展話題成為風潮
在卡塔爾,“可持續發展”是最受歡迎的研學主題之一。據卡塔爾媒體“半島網”報道,中東和非洲地區的領先金融機構在多哈組織了“可持續發展藝術夏令營”,鼓勵青少年參與可持續發展實踐。活動提供不同的藝術課程和創意活動,如設計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儲蓄罐等。
在阿布扎比,中東地區最大的國家水族館也向5-13歲的孩子們開放夏令營項目。據阿聯酋《海灣新聞》報道,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們可以學習種植、觀察微生物,并通過游戲了解垃圾分類。此外,參與者還有機會與動物和鳥類互動,幫助海龜清除胃里的垃圾,身體力行綠色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