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月25日,有網友反映,凌晨爬泰山時遭遇大雨,山頂的商家對入室避雨者開出價格——座位40元一位,沒有凳子的25元一位。針對網友視頻反映的情況,泰山景區(qū)當日回應稱,收費可能是商家自己的行為,正在調查處理。26日再度回應:通過視頻已鎖定兩家商鋪,兩家商鋪的負責人正積極配合調查中。
從視頻來看,夜色下暴雨傾盆,游客擠在商家門口,“屋子里這么寬敞,商家還收錢避雨顯得格局太小”,有網友這樣評價。當然,事實的真相還有待景區(qū)公布調查結果,但網友對游客的感同身受放在眼下這個旅游旺季和極端天氣頻發(fā)的背景下,顯然值得被放大來看。
商家在有空間和不影響經營的情況下,沒有向游客開放場所避雨,是有違道德的。但從法律上看,商家是付了景區(qū)租金的,在其經營場所提供銷售商品和服務收取費用也是有依據和受保護的,我們很難苛責。但景區(qū)作為商家的管理和組織者,是可以發(fā)揮調解和監(jiān)督作用的。
因而與其說網友等一個調查結果,不妨說更多的是期盼景區(qū)在預案、應急、管理等方面展現出責任與能力,在對游客、商家等各方主體進行保障和協(xié)調時展現出細心和智慧。
事實上,6月底至7月,泰安多次遭遇疾風驟雨,此前就有夜爬等待看日出的游客表示,天氣預報是晴天,但山里天氣變化太快,根本來不及反應,“被困山頂想下也下不去”。不難看出,游客密集、地勢險峻的山區(qū)一旦進入雨季即意味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安全隱患,類似事件頻發(fā)也足以給景區(qū)繃緊安全管理和有序經營的那根弦。
景區(qū)作為旅游服務的提供者,既然收取了游客門票,就要對游客的人身財物安全和旅游體驗提供保障。針對視頻中的情況,有泰山景區(qū)宣傳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一般下雨的話景區(qū)都有緊急預案的,會有應急避險場所提供給游客避雨,這個是免費的?!蹦敲慈藗儾唤麜?,景區(qū)是否提供了足夠的避險設施和應急物品?是否在旅游手冊、指示牌等顯要位置告知游客?應急場所的設置是否位置合理?是否提前疏散和引導游客做好防范?
而針對一些商家,景區(qū)不妨也充分考慮其經營類別、空間容量、地理位置等因素,設置一批彈性的避險點,并根據對其正常經營的影響程度進行適當補償,避免把道德的選擇題完全交給商家。同時,引導商家提升服務意識,避免出現交錢才能入內的“宰客”行為,從而提升游客體驗。
“口碑”是景區(qū)的無價資產,好口碑不僅在風光,更在服務和配套。經營商家作為旅游基礎設施中的重要部分,其服務水平和道德水準,顯然也是景區(qū)的一塊招牌,與景區(qū)融為一體。因而,景區(qū)管理者也要從整體出發(fā),全盤考慮游客和商家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務的意識。就像有的景區(qū)為游客提供直飲水、寄存箱、母嬰室、售貨機等人性化服務一樣,為遭遇極端天氣的游客提供沒有爭議的、舒適溫暖的“避風港”,也應該逐漸成為景區(qū)的“標配”。
(光明日報微信公號,作者孫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