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火爆的ChatGPT能寫論文寫代碼,在屈光手術領域,是否有人工智能可以輔助醫生判斷患者能否做近視手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月16日,普瑞眼科副總院長、屈光學組組長、中山眼科中心原屈光科主任劉泉教授公布一則消息,其團隊在全球首次建立名為PIRSS的角膜屈光手術術前篩查系統,輔助診斷近視手術禁忌證圓錐角膜,結果發現系統準確率高達95%,與高年資屈光手術醫生(副主任醫師及以上)相當。
普瑞眼科2023年度屈光學組換屆暨全體委員會會議上,劉泉教授發布最新科研成果。
近視手術須排除圓錐角膜
據了解,我國目前有7億近視患者,越來越多人愿意通過近視手術矯正視力,但術前需通過角膜地形圖檢查評估角膜形態,排除圓錐角膜或亞臨床型圓錐角膜。
劉泉教授介紹,圓錐角膜是以角膜擴張、中央變薄向前突出、呈圓錐形為特征的一種眼病,嚴重時會致盲,需通過角膜移植治療,是近視手術的禁忌證。一些難以發現的亞臨床型圓錐角膜在近視手術后也可能因角膜變薄而繼發角膜擴張。
“醫生需經過專業訓練,并且有大量知識經驗積累,才能準確判斷患者是否有圓錐角膜;在獲取患者角膜地形圖后,也要耗費一定時間評估患者的角膜形態。而且我國不同地區醫生水平有差異,開發一個AI系統幫助醫生診斷圓錐角膜,不僅可以減少人工誤差,減輕醫生工作負擔,還能彌補這種地域差異。”劉泉教授說。
人工智能PIRSS診斷圓錐角膜準確率95%
因此,劉泉教授團隊在全球率先開展研究,將機器深度學習與角膜地形圖結合,利用Pentacam HR眼前節分析系統的屈光四圖圖像,建立了名為PIRSS的角膜屈光手術術前篩查系統,用于輔助診斷圓錐角膜。
Pentacam 眼前節分析儀及角膜屈光四圖
據了解,該研究納入6465張彩色圖像,包括角膜前表面曲率、角膜前后表面高度、角膜厚度等,利用遷移學習技術生成高效率模型,最終輸出為正常角膜、可疑角膜形態異常、早期圓錐角膜、圓錐角膜和近視眼角膜屈光手術后這五個分類。
“結果發現,系統診斷圓錐角膜準確率高達95%,與高年資屈光手術醫生(92.8%)相當,優于低年資屈光手術醫生和非屈光手術專業的眼科醫生。”劉泉教授道。
據悉,目前該項研究結果在線發表于JAMA(美國醫學會雜志)子刊JAMA Ophthalmology,并作為封面刊登,獲得刊物編輯高度評價,稱其為“開創性”的工作。
未來患者或可上傳數據
初步判斷能否近視手術
這項研究未來可以如何應用?劉泉教授構想,或可以建立近視手術術前篩查云端服務,未來醫生及患者可以通過上傳檢查報告,快速得到評判結果,知道是否為圓錐角膜,初步判斷能否能做角膜近視手術。
近視手術篩查系統構想
“研究含有人類主觀意識、有效診斷的人工智能是未來醫學技術的發展方向,我相信隨著人工智能系統的不斷學習和數據積累,其判斷能力會變得更強大,最終代替屈光手術醫生做診斷是可以實現的。”劉泉教授說道。
采寫:南都記者 楊麗云 通訊員 普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