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購買《保險新時代2022》
【資料圖】
5月15日,中原農險官網披露新一輪增資擴股方案,兩家河南國企擬大手筆投入22.69億元參與此次增資。國資加碼保險市場再添一例。
國資的持續注資對于緩解當下保險市場的資本荒無疑大有裨益,但資本結構的改變,以及由此帶來的人事的變化,企業理念、企業戰略的調整同樣值得關注。
“公司氛圍已經完全變了。”一位因為國資加碼而選擇離職的險企高管坦言,股東變化之后,其已經很難適應新的環境,因而選擇了離職。
01
時隔四年中原農險擬增資近一倍,國資加大力度入股認購超22億元
5月15日,中原農險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提升承保能力、風險防范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立足經營發展需要,其擬增加注冊資本。4月27日,公司召開2022年度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增加注冊資本的議案,將增發18.91億股,將公司注冊資本由21.0898億元變更為40億元。按此計算,中原農險本輪增資將增加注冊資本金18.91億元。
根據公告,本輪增資擴股的認購款總額達到22.69億元。公告稱,擬增資的股份由新引進的股東河南投資集團,以及現有股東河南省農業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河南農開產業基金認購。其中,河南投資集團出資14.46億開發元、認購12.05億股;河南農開產業基金出資8.23億元、認購6.86億股。
若增資獲批,新增的河南投資集團、河南農開產業基金這兩家股東,將直接成為中原農險的第一、第二大股東,分別持股30.126%、17.15%。其他原有股東順位后延,持股比例也均有所下滑。
其實,本次增資早已見信息披露,早在4月15日,中原農險第二大股東中原高速(600020),就發布公告稱,“根據公司發展戰略規劃及自身實際,擬放棄參與中原農險本輪增資擴股。”根據股權結構對照表,如此輪增資成功,中原高速將從中原農險第二大股東變為第四大股東。
穿透來看,一旦此輪增資獲批,中原農險前三大股東實控人均為河南省財政廳100%控股,其中,新增的河南農開產業基金還是現有股東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中原農險其他中小股東背后也大都站著當地的財政局,比如,由周口財政局控股的周口投資集團持有中原農險1.25%的股權。
換句話說,在增資之前就以地方國資為主的中原農險,本次增資更是受到當地財政的積極支持,而增資后,前五大股東均為國資背景,唯一的民營股東北京恒榮匯彬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在此次增資擴股后,股權將進一步被稀釋,從7.098%下降至3.743%。
其實,這不是中原農險第一次增資,2017年其就發布了變更注冊資本金的公告,但最后因為擬參與增資的民營企業華夏國鼎不符合股東資質,該增資計劃被叫停。這其中,華夏國鼎是北京恒榮匯彬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的關聯企業。
2018年,中原農險再次發布增資公告,雖然將華夏國鼎從增資主體中除去,但那一次增資仍未有結果。2019年4月,中原農險更新增資計劃,在增資數量與增資主體均有所改變后,最終獲批,中原農險注冊資本由11億元增加至21.09億元。
02
伴隨農險保費規模快速膨脹,中原農險8年增長8倍、連續7年盈利
作為一家主營河南市場的專業農險公司,中原農險無疑是一個優質投資標的。
觀察中原農險這些年的發展,可以發現,它近年來一直以較高的速度在增長,特別是2022年其凈利潤實現了6倍的增長。
中原農險官網顯示,其為河南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保險法人機構,成立于2015年5月。2023年,中原農險成立8周年,這8年來,中原農險保費規模增長了約8倍,從2016年保險業務收入5.56億元到2022年的42.3億元。除開2015年成立當年,中原農險連續保持7年盈利。
河南作為“中原糧倉”,得天獨厚的條件幫助了中原農險的發展。2017年,中原農險的保險業務收入翻倍,達到11.31億元,凈利潤翻了4倍,為0.26億元。據悉,也是從2017年這一年開始至今,農險保費規模連續6年居河南省第1位,種植險、養殖險市場份額均居河南省第1位,全國農險市場排名第8位,累計為近4000萬農戶提供風險保障2500億元。
與之相對的,中原農險對于市場的激活,也帶動了河南省保費規模的增長。據悉,河南省農險規模由2015年的全國第8位躍升至目前第2位。
而對于未來的發展,中原農險錨定的戰略目標為——最懂“三農”的保險公司。據悉,在2023年2月舉行的2023年度農險工作會議上,中原農險黨委書記、董事長畢治軍還指出,未來3到5年中原農險將進入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新發展階段,在這一關鍵時期如何布局、如何發力、如何突破至關重要。
而會議強調,要加快“大農險”布局,系統提升專業水平,確保始終把握歷史主動,奮力開創“大農險”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駕護航。
從償付能力來看,當下的中原農險也“并不缺錢”,2023年年一季度末,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238.86%,而下季度的預測數更高達250.58%。
中原農險良好的經營效益顯然與其業務性質緊密相關,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推進,農業保險被賦予的期待也越來越多,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保費增速保持在20%左右,2022年全年農業保險保費規模更是首度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192億元。
在保費高速成長的同時,近年來,農業保險也始終保持了較好的盈利性。以中原農險為例,2022年其綜合成本率僅84.92%。
03
股權結構變化帶動險企理念調整更引深層思考
2022年,償二代二期工程正式落地,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出現了普遍下滑,這對險企,尤其是已經成立若干年,但一直沒有增資的新興險企而言,增資發債以補充償付能力成為當下頭等大事。
據慧保天下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12月21日,已有20多家險企進行了增資擴股,多為地方系險企。
但面對險企的增資需求,民營股東出資意愿普遍不強,有的甚至選擇減持或者退出,反倒是國有資本,尤其是地方國有資本往往選擇逆勢加碼,正逐步加大對于地方系險企的控制力度。
業內人士表示,在當下監管不斷收緊公司治理監管,反復強調資本穿透的情況下,這些有著相對良好信譽、實力雄厚的地方龍頭企業、國有企業,或許就是當下最適合新興險企的金主了。
一方面地方國資進入能夠給中小險企融資與增資帶來便利,另一方面,也能夠為中小險企帶來更多的保險業務資源。
可以看到,除了中原農險外,同樣在增資擴股中選擇引進地方國有資本的險企還包括中荷人壽、橫琴人壽、中韓人壽、國寶人壽、中銀三星人壽、華貴人壽等等。
農險領域,國資的參與程度明顯更高。
目前國內專業農險公司包括最早成立的陽光農險,以及國元農險、安華農險、安信農險、中原農險5家,除安華農險國資股東持股僅11.49%外,其他4家專業農險公司都是國資占據主導。
國有資本高度關注農險公司與農業保險的特殊性質有關,目前國內農險市場,主要由各類政策性農險構成,各級財政對其的保費補貼比例接近八成,這意味著險企通過農險業務獲取的利潤,大部分是來自財政部門的補貼。
國資的大力加碼有效緩解了當下保險市場的資本荒。事實上,經過過往數年以“公司治理”為牛鼻子的市場整頓后,民營險企暴露的公司治理風險確實要遠遠多于國資險企,部分民營股東退潮,部分國資股東加碼,符合當下的市場發展邏輯。
與“股東是誰”相比,或許更值得注意的是,伴隨國資的持續加碼,這會給市場帶來哪些深遠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一些民營險企轉變為國資險企的案例,隨著風險處置的推進,這樣的個案只會進一步增加。最典型者當如新華保險(601336)、大家保險等,而這兩者的經營風格相較以往顯然均已發生明顯變化。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