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0日訊 今日,《中國家庭風險保障體系白皮書(2023)》(以下簡稱為《白皮書》)在京發布,填補了中國家庭保險消費的研究空白,成為首份家庭保險消費指南。據介紹,該研究項目由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提供學術指導,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長城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益普索(中國)咨詢有限公司、中國人民大學相關人口學專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相關金融學專家共同完成。
中國銀保監會人身險部副主任劉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浩、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張曉燕、長城人壽董事長白力等出席會議。白力在會上表示,研究組提出中國家庭風險保障體系理論,希望幫助消費者全面認知風險,并推動行業由單一客戶向家庭客戶服務轉型。
家庭結構“三化”趨勢顯著、資產負債均上升
【資料圖】
《白皮書》中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國家庭結構正呈現出小型化、老年化、獨居化的趨勢。家庭結構變化意味著在保障方面,過往傳統的家庭成員互幫互助的形式進一步弱化,亟需通過市場化的手段應對潛在風險,尤其是老年人家庭的商業養老、健康與護理等需求將不斷增加。
針對中國家庭財富情況變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尹志超教授介紹說,基于2011-2021年10年間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總體來看中國家庭財富和負債水平同步增長。
從中國家庭資產配置上看,房產占比整體偏高,但近年來金融資產占比呈上升趨勢,配置形式以儲蓄為主。整體而言,中國家庭財富配置將越來越多地從住房資產轉向金融資產,金融資產配置則由儲蓄為主轉向多元布局。
六大類型風險最受家庭關注
根據益普索(中國)咨詢有限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李海嵐介紹的微觀調研結果顯示,二人戶與三人戶是主要的保險產品可支付人群及家庭,資產配置呈多元化特征。
《白皮書》顯示,中國家庭普遍對疾病、意外傷殘、死亡、養老、財富保值增值、財富安全六類風險的關注度較高,但在健康、醫療與養老方面存在較大缺口。
據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負責人朱俊生介紹,大多數中國家庭現有風險管理模式以社會保險為主,商業保障不足,同時家庭財富中房產占比偏高、金融資產中儲蓄占比偏高。
創新構建家庭風險保障體系
面對中國家庭現有的風險管理現狀,《白皮書》研究團隊創新性提出構建新型中國家庭風險保障理論體系,即基于家庭生命周期下的家庭責任、風險與需求,充分運用保險的保障屬性、保值屬性和法律屬性,依托“保險+服務”綜合解決方案,全方位、動態化實現健康、養老與財富等風險管理目標。
長城人壽總經理王玉改在發布會上介紹,研究組創新搭建了中國家庭保險配置模型,為處于不同生命周期、不同財富水平的家庭梳理出他們需要應對的主要風險類別及風險保障優先級。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白皮書》還針對中國家庭面臨的基本風險(主要包含死亡、意外傷殘、疾病)和養老風險,提供了明確的保障缺口測算方式,并為家庭成員的保險配置提供策略參考,強調充分運用保險的保障屬性、保值屬性與法律屬性,建立健全家庭風險保障體系。
與此同時,長城人壽副總經理、總精算師陳卓就《白皮書》提出的將保險產品與服務結合、將虛擬的保險支付與實體的醫養服務結合的理論,從長城人壽的業務實踐出發分享了主體機構的落地規劃和舉措。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委員、秘書長商敬國獲邀參會,并與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魏晨陽,明亞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楊臣,大童保險服務董事長、總裁蔣銘,燕道科技創始人兼CEO婁道永,家理律師事務所首席創始人、主任易軼,長城人壽總經理王玉改,長城人壽副總經理兼長城財富保險資產公司總經理劉文鵬,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負責人朱俊生,安永(中國)大中華區保險業戰略與轉型咨詢服務合伙人楊本心等一起參與會議圓桌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