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深陷轉型泥淖的人身險業,其銀保業務成為不多的亮點之一——更準確地說,不是亮點,而是爆點。
“銀保太猛了”,不只一位業界人士如此表示,2月份的數據尚未出爐,但即便是受疫情政策調整、春節假期等因素影響甚遠的1月份,銀保新單保費增速也是迅猛的。單看新單保費規模,僅同比增長3.5%,但這是不少險企調整策略,減少躉交、提高期交業務占比導致的。單純就新單期交規模保費而言,1月份同比增速高達41%,2月,據說這一數據更是達到50%左右。
銀保狂飆突進,與個險持續低迷形成了人身險業深度轉型進程中最鮮明的對比,大多數人身險公司都主動加大了對于銀保渠道的投入力度。發展壓力緩解了嗎?實際并沒有。銀保狂飆的同時,不少險企卻悄悄壓低了任務目標。
(相關資料圖)
對于償付能力不足的緊張,對于利差損風險的擔憂,才是壓倒一切的。
01
時來運轉,銀保狂飆
此番銀保為何能狂飆突進?是人們的保險意識更上一層樓,是保險公司的產品、服務變得更好?準確的答案是“命好”。
當下的市場環境對于銀保渠道發展太有利了,以至于來自其他行業的競品沒有一個能打的。
2022年,受新冠疫情、宏觀經濟等因素影響,債券市場、權益市場劇烈波動,也導致理財市場的很多產品收益率受到顯著波及。
銀行理財作為理財市場的重頭產品,卻在2022年的3月和11月,先后出現兩輪破凈潮,把不少消費者的心都傷透了,也因此引發大面積贖回。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601988)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2年)》,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278家銀行機構和29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計3.47萬只,較年初下降4.41%,存續規模27.65萬億元,較年初下降4.66%。
相對于銀行理財產品,人們印象中可以博取高收益的基金產品表現更差。有統計顯示,2022年主動基金的收益中位數是-19.84%,規模加權收益率為-19.52%。可以說,2022年基金的虧損堪比2011年和2018年熊市。
相較之下,銀保的產品優勢就顯得格外突出。
一方面,IRR在3.5%左右的增額終身壽產品仍是主流,相對較高的收益率,讓其在競品中保持優勢地位。
另一方面,在銀行理財、基金紛紛破凈、虧損的同時,銀行保險產品的剛兌屬性讓消費者感受到了更多的安全感,尤其保險產品往往是長期產品,能幫助消費者長期鎖定收益,這更是讓其在一眾中短期理財產品中脫穎而出。
當然,除了有利的外部環境之外,“炒停售”也依然在銀保產品的熱銷中發揮著顯著作用。對于監管徹底喊停IRR3.5%的增額終身壽,行業早有預期,這也加速了消費者的投保進度。
2022年的態勢在2023年初得以延續,銀保渠道繼續一路開掛、高歌猛進。
02
資本告急、利差損風險凸顯,雙重隱憂下險企主動收縮銀保規模
銀保渠道產品備受消費者歡迎,新單期交保費快速增長,讓很多業內人士不得不重新審視銀保渠道的價值。尤其是自2018年以來,個險渠道發展持續承壓,至今仍在向下摸底過程中,更需要依靠銀保渠道的快速增長來“撐門面”。
可以看到,即便是擁有最大規模個險渠道的公司在過去兩年都開始重新加碼銀保渠道,甚至在個險渠道,由于重疾險銷售長期不振,而消費者理財需求高漲,個險渠道產品也出現了向銀保渠道看齊的現象。
不過,保費快速增長之下,不少銀保渠道從業人士卻表示,公司已經開始在銀保渠道采取收縮戰略,調低銀保渠道規模保費目標,加大對于業務品質的管控,并進一步加大期交產品的銷售力度。
收縮的力度有多大?一位業界人士透露,他們的規模保費目標被狂砍近50%。
銷售火爆之時,卻主動收縮業務規模,在一向以規模為導向的保險業,這種現象多少有些不合乎“傳統”,但險企的考慮實際卻是相當務實的。
一方面,償二代二期工程落地后,經營任何業務都不得不考慮資本金占用的問題,這如同一個隱形的繩索,僅僅縛住了險企盲目擴張規模的沖動。
銀保監會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納入審計的181家保險公司中,16家保險公司被評為C類,11家保險公司被評為D類,兩類公司合計占比已經接近15%。按照最新的償付能力監管規則,這些險企實際上已經屬于償付能力不達標,這意味著很多業務,其都將無法繼續開展。
也正是為了防止出現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很多公司不得不嚴格控制銀保渠道業務規模,通過加大期交業務力度,改善業務結構,降低資本占用。
另一方面,伴隨銀保業務的快速增長,險企對于利差損的擔憂也與日俱增。有業界人士透露,其公司目前的投資收益率完全可以覆蓋銀保渠道的各種成本,但對于一款長期且收益率相對較高的產品而言,誰也不敢擔保多年以后,公司投資收益率依然能覆蓋其成本。
對于利差損的擔憂已經成為當下行業的一個主流共識,事實上,保險行業2022年的投資收益率顯著下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這種擔憂并非多余。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25.35萬億元,同比增長9.15%,年化財務收益率僅為3.76%,年化綜合收益率僅為1.83%。
誠然,2022年保險行業投資收益率低迷是多重原因共同造成,且隨著疫情因素影響減弱,宏觀經濟回暖,2023年保險行業投資收益率大概率會有所提升,但無論如何,市場利率下行是大勢所趨,而這勢必會削弱險企的投資收益率表現。當下,保險公司在銀保渠道主推的增額終身壽產品,IRR仍保持在3.5%左右,長期來看,很有可能會成為險企的巨大負擔。所以,即便沒有監管的強制干預,大多數險企也選擇控制業務規模,并及早做出轉型準備。
03
行業轉型疊加償二代二期落地,險企降本增效難上加難
近日,“超額儲蓄”的話題備受關注。根據央行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今年1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億元,同比多增3.0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同時,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
在發展承壓,亟待消費拉動經濟的時候,這樣的超額儲蓄規模引發了各行各業的高度關注。不少保險業界人士也在思考,如何在儲蓄分流過程中分得一杯羹。
從銀保渠道保費的高增長來看,保險業的分流實際上已經開始,在市場利率不斷走低,且老齡化日益加劇的大環境下,消費者有強烈的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收益率相對較高,關鍵具有剛性兌付屬性的保險產品因而備受追捧。
不過,從目前保險業的反應來看,蛋糕近在咫尺,卻必須保持克制,不能任意想分多少分多少。在償付能力不足、利差損風險的約束下,要想分得更多蛋糕,險企必須具備更高的實力,具體而言,即更高的資本實力以及更強的盈利能力。
只是險企提升實力并非易事。提升資本實力方面,增資發債難已經成為行業顯性問題之一,宏觀經濟低迷,投資者不符合資質、資金難以穿透,股東資金不足、增資意愿不足,發債難獲批等都困擾著諸多險企。
在提升盈利能力方面,險企可以做的還有很多,核心就是降本增效,但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各個主體都很難做出下調產品收益率、下調銀保渠道手續費的決策,唯有監管一聲令下,行業集體下調,才能減輕心理負擔。
在“增效”方面,險企面臨的另外一重困境是,個險產品形態愈發趨近銀保產品,但個險渠道手續費要遠遠高于銀保渠道,這也讓很多業內人士視為銀保渠道手續費難以下調的重要原因之一。
宏觀經濟不振,保險業負債端、資產端雙重承壓,償二代二期規則所造成的償付能力焦慮又步步緊逼,這讓一些業內人士開始將反思對準償二代二期工程。他們認為這項新規落地太快了,跟行業的轉型承壓形成共振,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困難程度,“要是等行業完成轉型,沒這么困難了,再實施就好了。”
< END >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