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觀 |?聚焦保險創新
收購、創紀錄、破產、退市……2022年已經落下帷幕,回顧過去一年的海外保險業,大概可用這幾個關鍵詞來形容。
這一年,海外保險業喜憂參半,發生了一些積極事件,監管針對寵物險、藥品集采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了相關險種的發展方向,美國壽險銷售一次又一次創下記錄,蘋果、亞馬遜巨頭入局帶來了一些新鮮力量。
【資料圖】
但另一方面,消極事件也在上演,保險科技大裁員、佛羅里達州保險公司大扎堆破產、健康險創新公司Bright Health面臨償付能力問題,陷入退市風波……
以史為鑒,觀往知來。保觀將通過這些標志性事件,對2022年保險業做一個復盤和總結,以期能夠為未來行業發展尋求些許靈光。
收購、破產、退市:2022海外保險十大事件
2022年海外保險業的十大事件可分為收購、公司事件、行業趨勢以及監管四個類別。去年三大收購事件分別為甲骨文收購Cerner、亞馬遜收購One Medical以及CVS Health收購 Signify Health;公司事件有蘋果被報道推出健康保險以及健康險公司Bright Health償付能力問題和退市風波;行業趨勢則包括保險科技公司大裁員、佛羅里達州保險公司集體破產以及美國壽險銷售創紀錄;監管類則包括美國藥品集采和推出《寵物保險示范法》。
來源:保觀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事件一:保險科技公司大裁員
2022年,保險科技經歷了一波頹勢,保險科技公司紛紛裁員,可以說創下裁員之最。一些裁員的公司包括Root、Lemonade等上市公司,也包括其他創企,如Ethos、PolicyGenius等。
來源:保觀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其中,裁員規模最大的為Root,該公司裁員330人,占員工總數的20%,其次為Next Insurance,該公司裁員150人,占比10%。
保險科技的裁員,背后有諸多原因,其中最明了的,自然是整個經濟下行帶來的原因。且不說保險科技公司,在整個科技乃至其他很多行業,從醫療保健到企業SaaS再到加密貨幣,也一直在裁員。我們熟知的Facebook(Meta)也在裁員,該公司于2022年11月裁掉了1.1萬員工,占其員工總數的13%。其他裁員的有:亞馬遜于2022年11月裁掉約1萬員工、推特裁員約3700名、微軟于10月裁員約1000名、甲骨文于10月裁員約200名。
裁員也有保險科技本身的原因。2022年以來,保險科技加上虧損不斷擴大,內外交困,因此不得不采取裁員的策略,以求降低成本,收窄虧損。
事件二:美國壽險銷售創紀錄!
保險業積極的一面是,2022年美國壽險銷售一再創下記錄。
根據LIMRA的一份報告,2022年第一季度,美國人壽保險新的年化保費總額增長了17%,繼續延續前幾個季度的強勢增長。
從市場的產品結構來看,終身壽險仍然是主要的險種,市場份額為34%,其次為指數型萬能壽險,市場份額為28%。定期壽險、可變萬能壽險和固定萬能壽險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8%、13%和7%。
2022年第二季度的各產品情況延續了一季度的趨勢,美國壽險新增年化保費增長了6%,是壽險保費連續第六個季度實現增長。前六個月,新增保費同比增長11%。
來源:LIMRA, 保觀整理
從具體險種來看,可變萬能壽險新保費在第二季度上漲29%,是連續第19個季度上漲。上半年,新保費較2021年同期增長38%。新單數量方面,2022第二季度和上半年,可變萬能壽險新單數量分別增長了6%和16%。
關于增長的原因,LIMRA和LOMA高級副總裁兼保險年金主管John Carroll表示:“強勁的指數化萬能壽險和可變萬能壽險銷售推動了第二季度的整體保費增長,得益于與IRC第7702條更新的保費限額增加。”
第三季度,雖然美國個人壽險新年度保費總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但2022年前九個月的新保費仍比2021年同期高出6%,仍然保持著增長勢頭。
事件三:蘋果將于2024年推出健康保險
2022年,科技巨頭在保險行業一直沒閑著。據福布斯10月18日報道,蘋果將在2024年與一家主要付款人合作進入健康保險業務。
之前,蘋果就接連在健康領域有所動作,不僅利用iPhone以及Apple Watch,對個人健康和健身功能有所關注,同時通過開源框架ResearchKit和CareKit等,支持了醫學界的研究和護理所做的工作。
這些工作,幫助蘋果積累了個人健康數據,這些健康記錄部分匯集了醫院、診所和現有的健康應用程序,使消費者可以輕松查看來自多個提供商的可用醫療數據,涵蓋過敏、病癥、免疫接種、實驗室結果、藥物、程序和生命體征。
保觀認為,蘋果手機的健康數據為健康險的開發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目前,蘋果已經通過智能手表收集了全球超過1億人的真實健康數據,這些數據能夠提供關于整體人群健康的洞察,反映具體用戶群體與疾病之間的關聯,從而對健康險的條款設計、保障范圍等方面提供了參考。
另一方面,蘋果已經和多家健康險公司達成了合作,在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這些可以用到健康險產品的開發中,并為圍繞健康險產品設計的健康管理、客戶體驗等方面提供價值。
事件四:佛羅里達州保險公司扎堆破產
多年來,由于佛羅里達州家庭保險市場的復雜以及巨災的影響,這一市場一直處于搖搖欲墜的過程中,每年都有多家保險公司申請破產,2022年的趨勢也非常明顯,有幾家公司進入清算階段。
據保觀統計,2011年到現在,佛羅里達州共有16家公司進入清算階段。其中,2022年,有6家公司破產,分別為Fednet Insurance Company、Weston Property & Casualty Insurance Company、South Fidelity Insurance Company、American Capital Assurance Corporation、Avatar Property and Casualty Insurance Company和St. Johns Insurance Company。
其他保險公司也計劃離開該州,還有更多公司選擇不續期大量家庭保單或提高保單資格要求,造成了房主保費翻倍、沒有保險可買的窘境。
佛羅里達州財險市場遭遇重大危機的背后,和諸多因素有關,包括巨災風險的頻發和嚴重程度、欺詐性索賠以及針對保險公司的訴訟越來越多。
從2022年破產的公司來看,佛羅里達州財險市場的頹勢已經非常明顯。據悉,監管機構于2022年12月底已經通過了一項法律,將為財產保險公司設立10億美元的國家支持基金,解決該州的保險破產危機和準備金不足問題。
事件五:Bright Health償付能力問題和退市風波
作為一家創新的健康險公司,Bright Health也備受關注,融資總額超過15億美元,該公司于2021年7月登陸紐交所,當時共募集了9.243億美元,市值達102.77億美元。
Bright Health效仿的是聯合健康的業務模式,由兩個業務部門組成,分別是保險部門Bright Healthcare和醫療保健部門NeueHealth。其中,Bright HealthCare在美國14個州銷售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產品,NeueHealth通過初級保健診所提供虛擬和面對面的臨床護理。
采用這樣的商業模式,原以為Bright Health會一路強勢發展。但當時間進入2022年,Bright Health卻頻頻傳來負面消息,具體包括退出市場、資金問題以及退市風波。
2022年4月,Bright Health Group停止在六個州提供個人和家庭計劃。據預測,這些市場對2022年Bright Health Group總收入的貢獻不到5%,對2023年及以后的收入影響不大。2022年10月,Bright Health又宣布,終止在九個州提供包括平價醫療在內的保險計劃?,將迫使數十萬美國人在明年選擇新的醫療保險。
財務問題首次出現在2022年9月,該公司向佛羅里達州的監管機構表示,可能無法在沒有額外外部投資的情況下,保持財務可行性。該公司的二季度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凈虧損近4.32億美元,是造成財務問題的一大因素。這之后的10月,Bright Health表示籌集了1.75億美元,用于支持公司實現盈利。
截止2022年12月2日,Bright平均股價0.99美元
來源:Healthcare Dive
但這點資金似乎無濟于事。2022年12月,媒體報道,Bright Health面臨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的危險,其平均收盤價連續30天低于每股1美元。該公司有六個月時間重新合規,公司表示正在考慮保留在交易所的可用替代方案,包括反向股票分割。
事件六:美國聯邦醫保引入藥品協商
2022年,美國監管方面的一大變化是引入了藥品協商。8月,拜登政府正在力推一項法案Th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允許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就處方藥價格進行談判,一旦實行,將為Medicare節省約2900億美元。
法案規定了處方藥協商和擴大平價醫療法案補貼。降低處方藥費用方面,法案的規定有三點,包括處方藥價格協商、限制患者的自付費用以及敦促藥價上漲超過通貨膨脹的藥企向聯邦醫保支付回扣費用。
藥品都是從醫療保險D部分總支出最高的50種藥品和醫療保險B部分總支出最高的50種藥品中選出來的。這些藥品包含兩類,即上市時間達到7年以上的小分子藥物和上市時間達到11年以上的生物制劑,不包括一些孤兒藥和低價藥。
法案規定,參加Medicare的人每年為處方藥支付的自付費用上限為2,000美元,于2025年開始實施。
該法案另一個降低醫療保健成本的舉措是將平價醫療方案的補貼延期三年,也就是說,通過平價醫療法案市場(包括Healthcare.gov和州市場),購買保險的人能夠再享受三年的保費補貼。
事件七:美國推出《寵物保險示范法》
美國保險監督官協會(NAIC)于2022年8月通過了《寵物保險示范法》,為高速發展的寵物險市場制定了監管標準。《示范法》在定義、披露事項、承保疾病、福利計劃、消費者保護、代理人培訓要求等作了詳細的規定。
消費者保護方面,該《示范法》規定了與保單更新、等待期披露要求、保單限制、病種、福利計劃等相關的多項消費者保護。原有疾病方面,該《示范法》限定了保險公司拒絕與寵物原有疾病相關索賠的要求。福利計劃方面,該《示范法》明確要求保險公司及其代理人明確區分寵物福利計劃和保單,幫助消除消費者對保單和非保險福利計劃的混淆。代理培訓要求方面,該《示范法》對保險代理人培訓進行了規定,確保他們向消費者提供合適信息。
事件八:甲骨文1800億完成收購醫療信息化巨頭Cerner
2022年,海外保險業的一大關鍵詞是“收購”,科技公司、互聯網巨頭和保險公司都展開了并購浪潮,科技巨頭甲骨文以每股95美元或約283億美元的全現金收購要約收購醫療化信息巨頭Cerner的股權價值。
此次收購使Cerner的市值可能達到300億美元左右。對于甲骨文來說,這筆交易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收購,收購標的Cerner更是各大巨頭一直角逐的熱門,一些典型的潛在買家包括蘋果、谷歌、亞馬遜以及沃爾瑪。
來源:Protocol
Cerner是電子病歷巨頭,設計、安裝和支持圍繞單一架構開發的應用程序健康網絡架構,允許診所、醫院、HMO、醫生和綜合健康組織 (IHO) 跨多個學科和設施共享臨床和管理數據。2021年,Cerner控制著27%的醫院病床,市場份額為25%,排名第二,僅次于另一電子病歷供應商Epic31%的市場份額。
這筆收購的近況如何呢?甲骨文在發布2023 Q2財報(截止2022年11月30日)時表示,甲骨文季度總收入同比增長18%,至123億美元,高于一年前的104億美元。Cerner在該季度創造了15億美元的收入,推動了強勁增長,超出華爾街對利潤和收入的預期。Cerner的強勁增長幫助甲骨文克服了在充滿挑戰的經濟中對IT服務的疲軟需求。
事件九:亞馬遜收購One Medical
也許是受甲骨文收購Cerner的影響,也或許是亞馬遜想要在醫療保健行業再上一層,2022年8月份,亞馬遜已同意以每股18美元的全現金交易收購初級保健提供商One Medical,價值約39億美元,是亞馬遜在醫療領域的最大收購。
One Medical成立于2007年,起初為美國市場上遠程醫療保健巨頭之一,現在的定位是一家基于會員制的初級保健機構,發展了線下醫療業務,擁有125+線下診所,為會員提供全美12個市場的線下護理服務以及24/7虛擬護理服務,會員達到81.5萬。除了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會員模式外,One Medical還與8,000多家公司合作,為員工提供One Medical健康福利。此外,該公司還通過收購,囊括了Medicare用戶。
來源:網絡
亞馬遜收購One Medical,彌補了線下渠道的不足,并通過囊括One Medical的員工客戶群和Medicare群體,拓寬渠道和服務人群。此前保觀預測,亞馬遜這筆收購之后,可能會出售已有的上門護理服務。果不其然,亞馬遜此后宣布關停Amazon Care,很大程度上是One Medical對原本Amazon Care的業務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替代性。
收購對One Medical有何影響呢?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表示,加入亞馬遜是創新和擴大獲得高質量、高價值醫療保健服務的重要一步。體現在數據上,One Medical 2022年第三季度財務業績顯示,其收入為2.61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3%。
事件十:CVS Health收購Signify Health
亞馬遜完成上述收購后沒多久,又開始競購。八月下旬,彭博社報道,亞馬遜、聯合健康以及CVS都在競購家庭健康服務供應商Signify Health。9月5日,CVS Health和 Signify Health已達成最終協議,將以每股30.50美元的現金收購Signify Health,總交易價值約為80億美元。
Signify Health重點關注居家醫療保健,但并不是服務提供商,而是通過為保險公司提供入家護理評估和聯邦醫保捆綁支付這兩塊核心業務,致力于提升入家護理的效率,其客戶包括健康保險公司、政府和私人雇主、醫院運營商和醫生團體。
但是CMS改變了捆綁支付的定價,致使Signify Health的其中一部分業務難以為繼,該公司不得不退出這部分業務,要把重點放在家庭護理業務上。退出后,重組Signify Health的成本很高,因此公司做出了出售決定。
Signify Health對入家評估業務的重點關注,為希望在這一領域繼續發展CVS Health帶來了發展機會。
以上就是2022年海外保險業的十大事件,這其中有好的、壞的,為過去一年的保險業發展留下了注腳。過去已去,未來已來。2023年,我們將共同期待保險業的更好發展!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