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通訊員 胡一洲
【編者按】
支點建設,關鍵在人;荊楚答卷,實干作答。在湖北錨定“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目標中,一批批擔當者以行動踐行使命,用奮斗詮釋擔當。他們中,有在科技創新前沿突破的科研人員,為產業倍增注入新動能;有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新農人”,讓糧袋子更穩、菜籃子更豐;有扎根生態環保一線的工作者,守護美麗湖北的綠水青山……他們勇立潮頭,用各自的方式為荊楚大地注入新活力。
9月9日起,極目新聞聯合湖北省委宣傳部,推出系列報道《支點建設擔當者》,將鏡頭對準這些支點建設的“主力軍”,通過他們的奮斗歷程,講述湖北以實干托舉支點建設的生動故事,探尋荊楚大地高質量發展背后的磅礴力量。
耳朵緊貼聽筒,手指在鍵盤上飛速舞動,目光緊緊鎖定屏幕上的調度信息,耳、眼、口、手、腦并用,邊接聽、邊調度處置……在武漢市急救中心調度室,這樣的場景時刻都在發生。這里,沒有平淡的日常,忙碌是常態,驚險更是可能隨時上演。
當求救電話響起,他們是最先接住生命希望的人,是守護生命熱線的堅強屏障;在復雜的調度工作中,他們反應迅速、判斷精準,是急救調度戰線里當之無愧的“尖兵”;他們既要熟練掌握急救知識,安撫求救者情緒,又要精準定位、協調救護車,在多重角色間無縫切換,早已成為千錘百煉的“多面手”。他們在調度臺前,用責任與堅守,為生命開辟出一條條綠色通道。他們,是武漢市“120生命熱線”服務團隊。
團隊部分人員合影
派車平均用時僅1分鐘
作為重要的公共衛生服務窗口,武漢市“120生命熱線”肩負著武漢市院前急救工作中的呼叫受理、急救指揮、信息匯集、急救咨詢、醫療協調等重要任務。生死之間,懸崖之上,他們時刻保持著職業冷靜,盡最大努力為生命護航。
電話接通后,迅速問明地址、聯系方式、癥狀和傷情,對挽救生命至關重要。39名接線員均接受過嚴格的崗前培訓,熟悉地形已牢牢刻進大家的血液里,個個都是“活地圖”,為迅速判斷患者所在位置,指揮急救車輛快速到達打下堅實的基礎。統計顯示,2024年,武漢市“120生命熱線”累計接聽電話86萬個,從接警到派車平均用時僅1分鐘。
熟悉地形和方言,只是基本功
遇到情緒激動的家屬,如何有效安撫他們,快速問出關鍵信息?又或是遇到患者有特殊情況,該如何處理等等問題,更考驗接線員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積累經驗。
2022年4月6日3時50分,調度員王亮接到來電,電話里只傳來輕微的喘息聲。王亮反復詢問是否需要救護車,對方再無聲響。為判斷是否屬于誤撥,王亮掛掉電話,又馬上回撥過去。電話立刻被接聽了,這次還有了“咚咚”的敲擊聲。王亮判斷,對方一定是遇到了緊急情況、暫時無法言語,便迅速查詢該號碼是否有以往撥打120的記錄,經過簡潔快速的確認,王亮發出急救指令,最終,這位患者得到了及時救治。
除了憑敲擊聲成功救助患者的王亮,近些年,武漢市“120生命熱線”服務團隊還涌現出了“生命接線員”劉清、“自掏腰包充話費,重啟生命通道”的譚嬌龍、面對斷線電話“不拋棄不放棄”的石昌潤、“與死神搶生命”的周游等高光人物,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交口稱贊。
120接線員正在接聽電話
有效地進行“視頻指導急救”
120接線員的武器,不只是一部電話、一套紙筆。他們在院前急救體系中扮演的角色,也絕不僅僅是“傳聲筒”。2013年,武漢120投用MPDS(醫療優先分級調度系統),用于在急救人員到達現場之前,由接線員通過電話指導家屬開展自救。此舉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率,有效推動了武漢市院前急救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2023年,為更好地進行急救指導,武漢市120啟動“視頻指導急救”。接警后,接線員可以向呼救電話推送短信鏈接,點擊鏈接即可與接線員視頻通話,幫助接線員更深入地了解現場情況,指導現場進行心肺復蘇等急救處置,有效幫助施救者提高心肺復蘇質量,提升救治成功率。信息化手段的加持,使120接線員不再是幕后工作者,而是真真切切地站在了急救一線。
2024年全年救助超9萬人次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2024年,武漢市120電話指導成功救治9萬余人次,院前急救服務綜合滿意度達到99.89%。
多年來,武漢市“120生命熱線”服務團隊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用專業素養為患者搭建起生命的橋梁。團隊先后獲評“全國青年文明號”“工人先鋒號”“武漢市巾幗文明示范崗”“武漢市文明示范窗口”“群眾滿意的窗口單位”“武漢楷模”及國家、省、市三級“學雷鋒活動示范點”等榮譽稱號,在專業技術領域的賽場上更是不斷摘金奪銀,成為全國院前急救領域的一支標桿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