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色澤灰綠、味道濃醇、嘗起來酸中還帶著些微甜,豆汁兒是北京實打實的名小吃之一。但據北京晚報報道,很多游客喝不慣京味豆汁兒,十有八九是嘗兩口、倒一碗,好好的豆汁兒沒進肚子反而進了垃圾桶,浪費嚴重。
“沒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一部分游客喝豆汁兒,是想要體驗一把北京特色美食;相當一部分游客,則是聽說很多人喝不慣豆汁兒,抱著好奇的心態嘗一嘗;也有些美食博主刻意以種種夸張的表情表現豆汁兒有多難喝,在鏡頭前展示自己“勇氣可嘉”,實則以表演換流量。一來二去,網絡上掀起打卡北京豆汁兒的熱潮,北京知名的豆汁店常常人滿為患。
令人遺憾的是,豆汁店客流增多,老板的煩惱也增多,最看不過眼的就是豆汁兒不是喝掉的,而是倒掉的。一碗豆汁兒兩三百毫升,要價也不高,但若每人點一碗豆汁兒抿一口,覺得不好喝就倒掉,浪費也相當驚人。一名豆汁店老板表示,“每天要倒掉將近20升豆汁兒,看著真是心疼”。一家店浪費的豆汁兒就如此之多,北京那么多家豆汁兒、小吃店,每天光豆汁兒就要浪費多少?有些博主捏著鼻子、皺著眉頭,大肆宣傳豆汁兒難喝,還涉嫌刻意抹黑北京小吃,豆汁兒愛好者聽了心里也會不舒服。
熱火朝天打卡結果造成浪費,絕非僅限于豆汁兒。據報道,暑期旅游旺季時,不少小吃街上的垃圾桶內,都有游客沒吃完扔掉的烤面筋、煎豆腐、炒年糕、老北京炒肝等。小吃街成了打卡式浪費重災區,也不限于北京,各地的小吃街都有類似的浪費現象。出門旅游逛美食街,游客往往覺得什么都新鮮,看什么都想嘗嘗,結果眼大肚皮小,剩下的小吃都進了垃圾桶。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游客主觀上并不想浪費,也知道浪費可恥的道理,只是苦于小份的小吃難找。有人確實不適應當地的特色口味,比如喝不慣豆汁兒,無奈之下只能浪費。這也給各地風味小吃提了個醒,要看到游客的嘗鮮需求,在小吃的分量上,可以再做得精細些;可以借鑒小份菜、半份菜的規格、做法,讓豆汁兒等小吃真正能“小”吃。游客愿意跋山涉水打卡地方特色美食,對當地小吃乃至整個城市來說,本是新的機遇,做好細致入微的服務,不僅可以壯大小吃的市場,也能提升當地旅游的名聲。
小吃雖小,浪費事大;打卡式消費,實在不能演變為打卡式浪費。
北京晚報(ID:wxbjwb)實習記者 李霞【轉載請注明來源北京晚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