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遭遇了史上最大咸潮,當時有不少市民擔心自來水會被波及,怕自家水龍頭流出的是“鹽水”,甚至怕出現長時間的斷水。
系統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上海供水行業正加快推進原水西環線、青草沙水源地和陳行水源地庫管連通等原水互聯互通工程。
(相關資料圖)
上海市水務局局長史家明今天(4月24日)做客“2023民生訪談”時表示,各項原水互聯互通工程建成投運后,通過強化一網應急調度措施,到“十四五”末,可基本實現長江原水供應全市所有水廠的目標。
咸潮是河海交界處普遍存在的一種天然水文現象,多發于冬季或干旱的季節,由于上游淡水河流量不足,海水沿著潮汐通道向上游推進,海水倒灌入河口形成咸潮,造成河道水體變咸。
上海位于長江入海口,長江口水源地在冬春季節會受到咸潮入侵的影響,一般每年2至3次,每次持續5到6天,不會給供水帶來很大影響。
去年9月上旬,長江口的陳行、青草沙和東風西沙水庫遭遇了歷史上最早且最嚴重的咸潮入侵,影響最長的一次,長江水庫取水受影響超過90天。
史家明表示,這次上海史上最大的咸潮最主要的成因是長江流域發生了1961年有完整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流域干旱,同時,疊加“梅花”等臺風的影響,在上海近海區域形成偏北大風并攜卷鹽水涌入長江口,當時的形勢一度比較緊張,對上海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帶來一定困難。但最終上海安全度過了這次挑戰,自來水生產和供應正常,供應給老百姓的每一滴自來水出廠時都達到了國家標準的要求。
安度咸潮,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是上海的未雨綢繆。據史家明介紹,上海成立了原水工作保障指揮部,在水利部支持下通過流域調度增加來水量,同時,在長江口布設了26個遙測站點提前感知咸潮動向,便于長江水源水庫在咸潮入侵前提前蓄水,避咸蓄淡。
以免單一水源缺乏安全保障,上海不把水源放在一個籃子里,經過多年布局,形成了“兩江并舉、多源互補”的水庫型水源地格局,也有能力開展青草沙、陳行、金澤三大原水系統的聯合調度,發揮長江水源和黃浦江水源的相互支援功能,在危機出現時,能夠實現“一方缺水,多方支援”。
史家明表示,供水行業多年來一直堅持從“源頭”到“龍頭”的全過程提升。下一步,水務部門將持續開展原水互聯互通工程、水廠深度處理改造、老舊供水管網改造、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移交接管等工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化,系統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本文作者:陳璽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