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獅頭 迎新春
(相關資料圖)
氣派的舞獅坊和它的主人。
給獅頭上金。
周以林的母親和妻子在加工舞獅身體部位的裝飾品。
周以林和妻子在整理獅頭。
周以林向游客介紹獅頭扎制技術。
周以林在測試剛扎制好的獅頭。
扎制獅頭骨架。
剖竹篾。
每當看到獅子的造型,周以林都會停下觀摩,為扎制獅頭尋找靈感。
□本報記者李忠波 通訊員黃勇丹 蔣思源 文/攝
新春佳節臨近,在靈川縣大圩古鎮,民間手藝人正加緊扎制獅頭,以備春節和元宵時舞獅鬧春活動。每逢春節、元宵節等重大節日,當地有“鬧獅子”的習俗,人們舞起獅子,放起煙花,歡慶佳節。
近日,記者來到大圩古鎮周以林師傅工作室,門頭的“舞獅坊”3個大字很是醒目。周以林正向顧客講解獅頭的種類及制作工藝,其母親和妻子也在忙著制作舞獅身體部位的裝飾物品。
周以林今年48歲,是地地道道的大圩人,祖上扎制獅頭的技藝從清朝開始傳承下來,到他已是第九代,有近300年歷史。他小的時候看到爺爺給獅頭上色,被獅頭的鮮艷顏色以及花紋樣式所吸引,此后就跟隨爺爺、父親學習扎制獅頭。一直以來,周以林堅守傳統工藝,制作的傳統舞獅在當地享有盛譽?!爸苁霞埶塥{頭技藝”2019年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扎制獅頭有制模、包邊、繪畫、上油、揮金、裝飾等十幾道工序,扎一只獅頭需要20多天?!敝芤粤终f,獅頭制作工序紛繁復雜,十分考驗手藝人的經驗,用竹篾扎獅頭骨架是制作獅頭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它決定了獅頭能否呈現出威武的氣勢與靈動感。扎制勒邊的竹子也是要經過篩選的,竹條開片厚度要均勻,將竹條扎成骨架后,根據它的弧度對每一層的綿紙進行調整,保證層層平滑。獅頭在色彩運用上有著嚴格的規定。傳統的獅頭主要有黃、藍、青三種顏色,皆用于節日慶典等喜慶場合。
據介紹,大圩古鎮是廣西四大古鎮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曾經這里商賈云集,熱鬧非凡。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也是桂北十分普遍的群眾文化活動,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當地民間常舞獅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北獅和真獅比較像,獅頭比較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南獅則是南方風格比較明顯,額高而窄,眼大且靈活,面頰飽滿。靈川大圩舞獅屬于南獅。舞獅習俗的廣泛流傳以及舞獅道具、服飾的大量需求,使精湛舞獅制作技藝也得以傳承。扎制獅頭是一項需要精磨細琢的工作,像周以林這樣的熟手師傅,一年最多也只能制出20來只舞獅。
“一整只舞獅能賣6000元,一年扎制舞獅的收入近10萬元?!敝芤粤终f,由于傳統扎制獅頭的工藝繁雜,耗費時間長,單憑這門手藝難以維持生計,愿意學習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他擔心以后只能在博物館看到扎制獅頭這門傳統技藝。好在近年來,當地黨委、政府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一些人開始關注這門老手藝,也有村民想來拜他為師。
“今年扎制獅頭的訂單明顯增加了。”周以林說,光是大圩古鎮周邊的村子就訂了好幾只。新冠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后,他相信,隨著旅游的復蘇,在即將到來的兔年春節,大圩古鎮一定又會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