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立房”百家幫
村民用繩子將桁條吊至屋頂進行安裝。
【資料圖】
建房村民在加固吊腳樓。
村民在搬運建吊腳樓的構件。
吊送糍粑、糖果等物到房頂,準備“拋梁粑”。
師傅掄起木錘把方條打進柱頭。
師傅用篾條綁緊加固頂柱子的木頭。
眾人爭搶“梁粑”。
□本報記者李忠波 通訊員韋吉陽 陸恒江 文/攝
“升起呀,升起呀……”初冬時節,在龍勝各族自治縣江底鄉建新村,隨著瑤家漢子喊著整齊的號子,一座高十余米、四排三間的瑤族吊腳樓主體框架“拔地而起”。
吊腳樓是龍勝各族自治縣少數民族群眾的傳統建筑,具有通風防潮、冬暖夏涼的特點。一座吊腳樓的建造要使用幾十至上百根木柱、木枋及各類木構件,“總工程師”掌墨師傅幾乎不用一釘一鉚,全憑榫卯、穿枋等方式連接。從挖地基、備木料到設計加工“立房”、蓋瓦等環節,最后建成正式居住,一般需要數月時間。
“立房”是吊腳樓基本建成的標志。在建新村,“立房”又稱“升房”,村寨里的男男女女都會主動前來幫忙。這就是所謂的一家“立房”百家幫忙,主家只用供飯即可。“立房”當天一大早,選定吉時后,在現場隊長的指揮下,男人負責搬運木料、吊立排扇、穩固穿枋、校正排柱等工序,女人負責做好后勤工作。其間,眾人的吆喝聲、木錘敲擊聲不絕于耳,場面震撼人心。
吊腳樓主體框架從地面豎起來后,遠近的客人陸續到來。他們有的挑著糍粑、有的抬著十字繡、有的手提各種禮物前來慶賀。
“上梁”是為慶祝吊腳樓落成而舉行的盛大歡慶儀式,其中“拋梁粑”是上梁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眾人先將梁木吊上屋頂后安放在房屋正中屋頂上,隨后掌墨師傅則帶著徒弟和主家至親爬上屋頂。掌墨師傅圍繞梁木祝福屋主,一邊唱祝福語,一邊與站在屋頂的人共同拋撒主家之前準備好的糍粑、糖果等物。眾人徒手或拿著衣帽等在地面接搶,現場一片歡聲笑語。
年已古稀的掌墨師傅潘玉仁是本村人,他從22歲起便跟隨師傅學習建造吊腳樓,在本村及周邊建造了40余座吊腳樓。他說,吊腳樓的建造沒有專門的圖紙,全憑自己的建造經驗,再結合主家意愿,在一張紙上畫出“仗稿”,然后由團隊一起來完成。
據江底鄉文化站站長趙啟斌介紹,建新村十多年沒有看到這種熱鬧的“立房”場面了。該村是瑤族同胞的聚居地,吊腳樓在村里隨處可見,是瑤族群眾十分喜愛的傳統民居,一座吊腳樓能使用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吊腳樓的建造,既展現了獨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鄉土文化,同時也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和傳承。
近年來,龍勝各族自治縣把民族團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貫穿到鄉村振興、民族區域自治等工作中,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團結統一、守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