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手術室里進行了一臺特殊的手術,主刀醫生和病人的年齡加起來共172歲。80歲的醫生給92歲的病人動手術,這樣的“天團”并不多見。
難得一見的“手術天團”
今年9月,92歲的崔爺爺膽結石發作,疼得不行。“我們以為這次他挺不過去了。”崔爺爺的女兒說,父親年紀大了,基礎疾病多,如果手術,風險很大,“幾十年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臟還放了支架。”被疼痛折磨的崔爺爺只得懇請醫生“能不能再幫我延長一個月的生命”。
【資料圖】
肝膽外科醫療團隊決定,不但要幫崔爺爺實現愿望,還要助他實現沖刺百歲的目標。膽結石手術本不難,只是疊加了高齡和多種基礎疾病,難度系數就直線上升。最終,主刀醫生確定為彭民浩教授,聽到這個名字,家屬表示“相當于吃下一顆定心丸”。
80歲的彭民浩教授是白求恩醫師獎和中國醫師獎獲得者,廣西外科領域的泰斗級人物,被譽為“廣西肝移植第一人”。同為高齡老人,彭民浩教授寶刀不老,一直奮戰在無影燈下,是科室一眾醫護人員心里的定海神針。
大概2個小時,這場“172歲”的手術順利完成,一顆鵪鶉蛋大小的膽結石被取了出來。經過幾天的精心護理,崔爺爺恢復得很好。
▲彭民浩操刀,為崔爺爺取出了鵪鶉蛋大小的一顆膽結石。
12月9日早上查房,彭民浩跟崔爺爺聊了起來,“90多歲了,有點小病小痛是正常的,汽車開的時間長了還得保養呢。”崔爺爺聽了笑得很開心,說有了這份信心,自己要向百歲目標進發。
病區里的病友和醫生也借此展開了創作:作為醫生,要問問自己,80歲還拿得動刀嗎?作為病人,要問問自己,活得到92歲嗎?不管是醫生還是病人,這個年紀還敢手術,都是“孤勇者”!
▲12月9日上午查房,彭民浩與崔爺爺熱聊。南國早報記者 張若凡攝
80歲操刀,一站就是10個小時
80歲操刀外科手術,彭民浩教授的職業狀態讓人不得不嘆一句敬佩。每天早上8時,他準時出現在病房里,帶著團隊的年輕醫生查房,討論疑難病例,有難度大的手術,他就親自上臺。最近剛完成的一臺高難度膽管手術,他在手術臺上一站就是10個小時。
站10多個小時已近極限,同時還要進行高精度的手術操作,可謂是體力和腦力的雙重考驗,為了讓自己的身體狀態能持續適應高強度的手術,幾十年來,彭民浩有自己的一套鍛煉方式——勤練啞鈴,鍛煉手臂力量;每天走一圈南湖,加強下肢體能,上手術前做50次下蹲運動……
作為彭民浩教授的學生,崔爺爺的主診醫師蘇銘副教授已是獨當一面的中堅力量,但在他心里,彭老師始終是外科醫生的最高境界,他的一生都充滿勵志、熱血,“太燃了”。
41歲學英語,50歲“摘皇冠”
彭民浩剛畢業的時候分配在基層衛生院、縣醫院工作,看到很多老百姓因肝病、肝硬化,大口大口吐血,作為醫生的自己卻束手無策,心里非常著急。想要挽救這些病人,只能去摘外科手術“皇冠上的明珠”——肝移植,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尚是一片空白。
彭民浩求學時期學的是俄語,要學新技術,就得重新啃英語。他以41歲的“高齡”從零開始學英語, 48歲參加英語考試,作為考場上年紀最大的考生,他戴著老花鏡完成考試。
50歲,彭民浩遠去澳大利亞進修,最終帶回了當時最尖端的肝移植技術,他撒下的這顆種子如今已枝繁葉茂,肝移植技術在廣西已經普及,他操刀的肝移植病人,最長的已經存活了22年。
過去,面對終末期肝病的病人,醫生通常只能說回家去吧,吃點好的。“作為一個醫生,嘴里說出這句話,心里很痛,因為自己毫無辦法,內心非常愧疚。”彭民浩說,現在有更多技術可以幫助這些病人,看著病理報告上顯示已找不到癌細胞,“真是覺得幸福,心里甜啊”。
病區里的病友和家屬們都說,這樣的醫生是“寶”,希望他能一直站在手術臺上。彭民浩自己則表示,只要身體還允許,病人還需要,他就繼續干下去,“把他們(學生們)都教會了,今后掛刀就了無遺憾了”。
太勵志了,
為彭民浩教授點贊!
來源丨南國早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