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張西流(職員)
▲擺拍的“女孩撿垃圾掙學費”視頻。截圖來自社交媒體
(資料圖片)
“天已經漆黑,一個15歲的小女孩,臉上掛著稚嫩單純的微笑,每天晚上卻要靠撿瓶子賣錢交學費。”近日,某自媒體博主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了這樣一個視頻,配文“如果你有這么懂事的女兒,一定會很幸福吧”。
視頻中小女孩的樣子,讓不少網友直呼“看了真心酸”。但就是這樣一條感人的視頻,卻被媒體曝光是誘導拍攝。視頻中女孩的姐姐告訴記者,“視頻拍攝者給了妹妹100塊錢和一些飲料,視頻內容都是對方教的,現實里沒有撿垃圾掙學費這回事”。
該自媒體博主發布“女孩撿垃圾掙學費”視頻,好似是為了引起當地政府重視及全社會的關注,幫助困境兒童擺脫困境。但事實卻是,這只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擺拍之作,是個徹頭徹尾的虛假信息,靠編造假新聞博人眼球、收割愛心和流量。
時下,隨著各類自媒體的異軍突起,社交媒體已經不僅僅是創造者展現自我的平臺,也成了部分炒作者的天堂。但這樣的惡意炒作行為,無疑已經突破了底線。
要知道,短視頻是分享一種生活方式,向公眾傳遞一種生活態度,甚至傳遞一種價值觀。因此,即便是自媒體,也不能無底線地炒作,用低俗,甚至虛假惡意的內容博關注、引同情,從而賺取收益。
虛假惡意炒作頻現,值得反思。對于社交平臺自身而言,即便無法第一時間斷定視頻內容是否真實,也應該積極配合,將已經證實為假的內容下架或采取其他舉措。而對于那些一眼假的內容,更不能為了流量推波助瀾。
但說到底,平臺的約束也只是后置的懲戒措施,對于自媒體工作者來說,更需要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始終遵循職業道德規范,從根本上拒絕虛假惡意的炒作內容。
“女孩撿垃圾掙學費”的擺拍視頻,其實只是一個短視頻亂象的縮影,盡管在網信部門及各平臺的大力整治下,此類內容已經少了很多,但這對于公眾與平臺來說仍然是一個教訓。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6月,我國短視頻的用戶規模達9.62億,占網民整體的91.5%。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之下,更不能讓部分虛假且惡意的內容破壞了短視頻行業的發展。在“人人拍視頻”的背景下,保證內容的真實性,也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