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女孩做改娃師月賺4萬”的話題
在社交媒體引發關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也讓改娃師這個小眾職業
再次走進網友視野
改娃師是什么職業?服務的對象是誰?具體工作內容是什么?真的能掙很多錢嗎?廣西的改娃市場如何……聽聽“月入4萬元”的廣西改娃師“陸大俠”和其他改娃師,介紹這一小眾職業以及背后的故事。
▲工作中的“陸大俠”。“陸大俠”供圖
改一個“娃娃”費用能達上千元
媒體報道中月入4萬元的改娃師“陸大俠”,出生于1994年,“養娃”是她大學時的愛好,因為找人改娃太貴,她索性自己動手,得益于學美術的功底,很快便上手;當她試著以50元一只的價格在網上接單,沒想到吸引了一些沖著低價而來的流量。
2019年,當改娃的訂單逐漸變多后,原本在深圳一家美術機構當美術老師的“陸大俠”辭職回廣西,開始全職改娃。2020年,她在河池老家成立了工作室,專改小布娃娃。
改娃看似簡單,但過程細碎而繁瑣。需先將亮面素頭磨成霧面,然后雕刻、打磨調整面部結構,有時為突出臉部肉感,還得補土。雕鼻子、開嘴巴、刻唇紋是關鍵,最后還要用砂紙打磨,讓面部平滑方便后續上妝。上妝也很考驗手藝,層次豐富的眉毛、根根分明的睫毛,還有腮紅、紅唇,甚至是小雀斑,都是從無到有畫出來的。
▲“陸大俠”改的“娃娃”栩栩如生。“陸大俠”供圖
改娃最大的成本是人工,因此費用根據妝師水平來定。“目前我們妝費1000~3000元,出一個成品“娃娃”3000~5500元。”雖說已是令普通人咋舌的四位數,但“陸大俠”直言,她的工作室定價在圈內算是中下水平。“我的顧客以北上廣居多,比較有經濟實力。”“陸大俠”說,此前還有一名顧客在結尾款時多給了500元,說請工作室的人喝茶。
年輕人圈地自萌的情感消費
小曾是BJD和MJD(機械關節娃娃)愛好者。這些“娃娃”可不便宜,“裸娃”價格幾百上千,有的甚至過萬。真要玩起來,買還只是燒錢的開始。“學生時代看雜志知道有‘娃圈’,工作掙錢后才入‘坑’。”目前,她已有8個“娃娃”,“領養”價在100元到3000元不等。在“娃圈”,買“娃娃”叫做“領養”“接娃”,平日打扮、養護“娃娃”是“養娃”,“養娃”的人則叫“娃媽”。
▲小曾收藏的“娃娃”。
誰不希望自己的“娃”漂漂亮亮呢?改娃的魅力更在于讓它們變得獨一無二。為了“養娃”,小曾已花費一兩萬元,用于給“娃”改妝,添置漂亮衣服、假發、配飾等。但她表示,自己屬于“窮養”了,是“娃圈”花錢很少的那部分人,因為之前有一個“娃娃”,賣出了50萬元。
在網上檢索了解到,小曾說的“天價娃娃”拍賣于2021年2月,出自一位改娃“大神”之手。在那一周之后,又一改娃大佬的“娃”拍出52萬元的高價,再次刷新“娃圈”拍賣價。
與價格不菲的BJD、小布娃娃相比,近年流行的棉花娃娃則親民許多。95后小果是棉花娃娃的追崇者之一。據她介紹,棉花娃娃可分為“有屬性”和“無屬性”兩類,屬性娃以明星或動漫人物為原型,無屬性娃則沒有基本原型。2019年因為兩個明星入坑后,她已收藏了四五十只棉花娃娃。
小果表示,雖然棉花娃娃均價僅幾十元,可想“接娃”并不容易,從下單搶購到與“娃”見面,往往要等3個月以上。她等得最久的一次是一年。在她看來,等待是值得的,因為“娃娃”不僅可愛,還能滿足她的情感寄托,“養娃”也是一個自我滿足與療愈的過程。“它們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圈里的‘娃媽’常開玩笑,說自己才二十多歲就已‘兒孫滿堂’。”
兩位數價格的盲盒出現,也降低了“娃圈”原本的高門檻。針對盲盒的改娃,最初是因為抽到同款或不喜歡的款,發展到后來,改娃師通過“改”來讓它重獲新生,甚至個性十足。有些改裝后的“娃”還可以高價賣出,價值遠超盲盒本身。
▲小布娃娃改娃對比圖,右邊經過改妝。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譚雙梅 攝
“娃娘”兼職改娃師“用愛發電”
不少“娃娘”在入圈“養娃”多年之后,才走上改娃之路。
小布娃娃的眼睛依附在眼串上,一個眼串可安裝4對眼片,拉動“娃娃”腦后的繩子,就可以控制眼串切換眼片。90后豆豆是一名眼片制作者,她接觸“娃圈”很多年,但真正把興趣轉成全職,才剛幾個月。“生娃之后有些產后抑郁,便又拾起了‘娃娃’,這一次,沉迷于制作眼片。”對豆豆來說,“養娃”是能撫慰、治愈自己的事;制作眼片,能讓她“每天不出門都能感覺很充實”。
▲豆豆在家中的工作臺。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譚雙梅 攝
豆豆做一對眼片約需要一個小時,每對定價幾十元。據她介紹,這個價格十分便宜,“市場上一般100多元一對,貴的可以賣到700多元。目前我的生意還行,但要算上人工,真不掙錢”。自認為手藝還不夠好的豆豆不敢開價太高,她笑稱自己做眼片屬于“用愛發電”(網絡用語,比喻某個團體或個人在收益較低或沒有收益的情況下仍堅持做某事)。
▲豆豆制作的“娃娃”眼片。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譚雙梅 攝
給棉花娃娃裝骨架的悅悅,也是一個“用愛發電”的兼職改娃師。棉花娃娃的改造看著不難,但要做好也不容易。需要沿著“娃娃”的縫合線拆線,將一部分填充棉花掏出,加入骨架后,又將棉花塞回去,最后再進行縫合。裝上骨架的棉花娃娃有了支撐,可以完成坐、靠等動作,便于“娃娘”拍照、展示。
▲悅悅在改棉花娃娃。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譚雙梅攝
除了裝骨架,悅悅還承接棉花娃娃換棉花、洗澡的單子。所有這些,都是她在下班后完成的。裝一個骨架需要半小時以上,價格也就30元左右,這種自愿“加班”,悅悅說都是因為熱愛。
▲棉花娃娃的骨架。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譚雙梅 攝
步入小眾職業還需理性謹慎
不用打卡坐班、收入高、天天玩“娃娃”……眾多光環加持,改娃師被眾多網友稱為“理想職業”,不少人躍躍欲試;也有一些人,在試過之后又冷靜了下來。
今年大學畢業的00后木木,在校期間有近2年的兼職改娃經驗。去年暑假,她一個月接到10單,月入超過5000元。這給了她很大的信心,然而在畢業后成為全職改娃師的第5個月,木木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粉絲攢不起來,收入不穩定,成品也無人問津。”木木說,入行以來她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術,收費500元起,幾乎是白菜價,但生意仍然沒有起色,每個月僅能接到三五單。綜合考慮之后,木木決定回歸為兼職改娃師,以平衡興趣、生存和生活之間的關系。
有從業者表示,如今很多新聞都放大了“娃圈”的氪金屬性,其實只有極少數頭部改娃師才有月入上萬元、拍賣幾十萬元的成績。哪怕是像“陸大俠”這樣成立了工作室、妝額(化妝名額)要靠搶的改娃師,也坦言自己“沒有固定收入”。
“陸大俠”認為,廣西改娃市場不大,如果有,那也不是改娃,而是改娃教學的市場。“‘娃圈’風向一直在變,今天這個‘娃’火,明天那個火,如果你沒有很好的推廣能力、學習能力和繪畫功底,也不是踏實干活的性格,不要輕易嘗試。”
來源丨南國早報客戶端 記者 譚雙梅 黃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