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內一小區居民在居家期間打乒乓球鍛煉。
疫情之下,部分市民遵守防控要求,減少外出,開啟了居家生活。
那么,居家期間除了保持規律的作息之外,如何在吃、動、身心方面保持健康平和呢,記者請專家們給市民們支支招。
【資料圖】
心:居家期間護“心”最重要
“調整好心態是居家第一步。”南溪山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韋武合表示,對于居家不外出,先保持理解,不宜出現抵觸心理。如果產生抵觸心理,居家會煩躁痛苦。要意識到居家不僅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家人,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從大局考慮之后,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坦然居家。
韋武合介紹,居家期間可以梳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制定生活計劃。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保證生活規律有序。同時,可利用這次休息時間,做一些自己長期以來想做但一直沒來得及做的事。如看書、聽音樂、追劇、打游戲等,并且享受這個過程,給自己的內心,找到平穩安靜的支撐點。
另外,韋武合表示,把這次居家不外出,當作難得的休息和團聚,可以讓自己更加輕松。期間,可以跟家人一起做家務、聊天,來排解內心的孤獨、壓抑。聊天的主題可以豐富一些,多關心家人的生活,通過給家人的關愛呵護,提升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等;沒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過電話、視頻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好友保持聯系。
居家期間,家人會長時間居住在一起。且居家空間有限,容易產生小矛盾,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家庭。秀峰區某心理咨詢工作室負責人鄧日良表示,保證環境舒適非常重要,因為家庭干凈整齊,有助于緩解負面情緒,給人愉悅感。
其次,鄧日良表示,互相體諒、關心和鼓勵,可以緩解很多家庭關系的矛盾。在居家不外出期間,尤其需要給予老人關心,給予愛人關愛,給予孩子耐心。居家期間,孩子需要上網課,這時家長有機會了解孩子的學習,給予孩子耐心和陪伴,有助于提升親子關系。
鄧日良介紹,也有部分人會產生經濟等各方面的焦慮。這時可以聽一些冥想音樂盡量讓自己安穩平靜。只有平靜之后,才能正確處理其他問題。當然,如果有焦慮、抑郁,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求助專業機構進行心理咨詢。
食:遵守“平衡膳食寶塔”
居家期間,飲食非常關鍵。正確飲食可提高免疫力,切忌暴飲暴食。
桂林醫學院營養科石仁芳主任介紹,2022年頒布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提到,正常成人每天應攝入1500-1700毫升的水,谷類200-300克,蔬菜類300-500克,水果類200-350克,動物性食物120-200克,奶及奶制品300-500克,大豆及堅果類25-35克,每天至少活動6000步。
石仁芳主任介紹,很多市民沒有非常精細安排食物攝入量的習慣。我國原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院士推廣的十個網球膳食原則非常適用。一個網球相當于一個拳頭大小。也就是說每個正常成人,一天要攝入1個網球的肉,2個網球的主食,3個網球的水果,4個網球的蔬菜。“大家做飯前很少會上秤,所以比對自己的拳頭是非常實用的。”石仁芳主任介紹。
“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最快的辦法就是保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石仁芳主任介紹,蛋白質類食品有蛋類、肉類、奶類、堅果、豆類等。居民飲食應該注意膳食搭配,保證充足的蛋白質攝入,每餐攝入20克左右的蛋白質,以及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食物的攝入。
石仁芳主任表示,與抑郁癥相關的營養素有EPA即二十碳五烯酸、氨基酸、瘦素、維生素等,這些營養素可通過富含上述營養素的食物攝入來補充,包含的食物有魚類、奶制品、香菇、黑芝麻、黃豆、油豆腐、雞蛋、動物內臟、瘦肉、豆類、堅果、全谷、綠葉蔬菜等。
有的食物如酸奶、咖啡與茶可降低抑郁癥的發病風險。居家期間可多飲用。但也有些食物會增加抑郁風險。如飲用軟飲料會增加抑郁癥患病風險,飲用4罐以上蘇打水飲料和果汁的人比未飲用者患抑郁癥的風險增加30%和51%。
石仁芳主任表示,需要提醒的是,居家不外出期間,運動量會減少,飲食中更需要注意少油少鹽,保持清淡飲食,切記不要過于油膩。
動:合理運動科學健身
居家不外出,需要合理運動,科學健身。韋武合主任介紹,打掃衛生,保證家庭整齊清潔,不僅可以運動出汗,也能提高環境舒適度。居家運動的方式較多,仰臥起坐,瑜伽、跳操、抬腿跳等,每天運動一小時,出汗,可有效緩解煩悶抑郁的情緒,放松心情。借助網絡平臺,自學舞蹈、健身操等,都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可在小區里,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適當遛彎,打羽毛球、兵乓球等,都是放松身心的方式。韋武合主任提醒,家庭運動要適量,不宜進行劇烈運動,避免劇烈運動的拉傷等。
桂林市婦幼保健院推拿科主任、桂林名中醫蔣中明主任提醒,居家期間,拖地、洗碗時要注意,有時用力過猛,容易造成關節錯位,尤其是老人家。年輕人在電腦前保持姿勢20分鐘時,就要提醒自己暫停休息,要適當抬頭,多做擴胸、伸腰等伸展運動。忙碌的工作突然暫停,很多人都會躺平,一旦坐下來就不想動了。蔣中明主任介紹,切忌長時間一個姿勢刷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要經常運動更換姿勢,避免造成腰椎、頸椎出問題等身體不適。
記者韋彥青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