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的命運往往跟著政策的變化而起起落落,如今房地產行業調控持續加碼,作為曾經的行業“黑馬”雅居樂(03383.HK),還能跑得快嗎?
近日,雅居樂集團召開業績發布會,公布了2021年中期業績,給市場交出一份“穩健”的答卷。
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雅居樂營業額達385.88億元,同比增長15.1%;毛利達108.49億元,同比下滑了5.8%;毛利率為28.11%,比去年同期下滑6.25%;凈利潤和股東應占利潤則分別為64.71億元及52.9億元,較去年同期分別上升2.1%和3.2%。
從基本數據上看,除了毛利下滑,雅居樂稱得上“穩健”。但“零踩線”的背后,雅居樂也許很難樂得起來。
半年報發布幾天后,8月26日,雅居樂再次出手尋求債務融資,宣布擬發行2022年到期4億美元4.85%利率優先票據。快速的借錢動作引發市場關注。9月3日,雅居樂股價大幅低開,最終收盤于8.38港元/股,跌幅達6.68%。
在最新財報與發債融資背后,雅居樂這家千億房企到底有什么“樂與憂”呢?
/ 01 /
“三條紅線”全達標
數據似乎一片向好
2020年,雅居樂因負債率過高踩中紅線被歸為“黃檔”,而今年上半年,雅居樂努力“去杠桿”、降負債率,終于扭轉局面,回歸綠檔。
此次發布的半年報顯示,雅居樂的三項指標數據,包括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凈負債率、現金短債比,分別為68.4%、45.3%、1.18倍,其中凈負債率更是比去年下降了15.7個百分點,實現“三條紅線”全面達標。
期內銷售業績上,雅居樂預售金額達753.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6.7%,剛好完成全年1500億元目標的一半。累計預售建筑面積和預售均價分別為484.8萬平方米和15,539元/平方米,分別同比增長了19.7%和14.2%。
基于賬目上的一片向好,穆迪、標普兩家評級機構將雅居樂的業績評級調整為“穩定”。而國際信用評級機構聯合國際也首次授予了雅居樂信用評級,展望評級亦為“穩定”。
土儲是房企生存的基本,盡管雅居樂這兩年“謹慎拿地”,從財報上的土儲數據來看,雅居樂似乎也表現不錯。
報告期內,雅居樂在全國85個城市擁有預計總建筑面積達5295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占26.2%,長三角占13.1%,整體拿地均價為3700元(人民幣)。盡管雅居樂在集中供地的競爭中沒有展現優勢,這樣的土儲規模和較低的拿地價也足夠雅居樂穩定發展幾年。
從財報的基本面上看,雅居樂“去杠桿”、降負債的努力有所回報,實現“三條紅線”全面達標,主營業務似乎也在穩健發展。
但談及雅居樂的未來,雅居樂董事會主席陳卓林反復強調“謹慎”。在“房住不炒”的大環境下,雅居樂真的能穩住嗎?
/ 02 /
穩健數據背地暗藏玄機
半年報明賬上的“穩健”沒能籠絡資本市場,雅居樂這份報告到底暗藏了什么玄機?
首先,是毛利率的下滑。面對質疑,雅居樂集團副總裁潘智勇回應,“我想這是整個行業的問題。但是做到28%已經很優秀了。”
這話不假,28%的毛利率已經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但一個企業的發展不但要同行業對比,更要同自身的成長對比。雅居樂的毛利率不是今年才開始下滑,而是從2018年的44%、2019年的30.5%、2020年的30.0%一直下滑到今年的28.1%。
影響毛利率的重要因素,是雅居樂在海南的銷售情況。海南清水灣一役,曾給雅居樂帶來了超800億元的營收,讓同行羨慕不已,此后幾年雅居樂的營收也十分依賴海南。但自從2018年海南出臺限購政策后,拿地成本越來越高、毛利也越來越低,雅居樂的日子也不再歲月靜好。
細看雅居樂上半年的營收結構還可以發現,雅居樂上半年的營收,其他收益凈額高達42.53億元,其中竟有41.37億元來自出售附屬公司的收入。如果把這筆收入除掉,雅居樂的財報就不這么好看了。
財報中的銷售成本,也值得關注。2021年的前6個月,雅居樂的銷售成本高達277.39億元,比去年同期足足增長了26.1%,而營收收入才增長了15.1%,收入明顯沒能跟上成本增速。
而雅居樂的真實債務情況,也未能清楚反映到這份中期業績上。
一方面,財報中的“永久資本證券持有人”,就是雅居樂被廣泛詬病的永續債。
直至2021年6月30日,雅居樂的永續債仍有130.1億元之多。永續債不計入負債率,讓賬目看起來似乎很漂亮,但巨額負債會大量侵蝕雅居樂的利潤,成為雅居樂邁步向前的包袱。
另一方面,報中的非控股權益也就是少數股東權益類目顯示,雅居樂的少數股東權益大漲至218.83億,占總權益的24.27%,同比增加了74.83%,而對應分得的利潤卻僅有10.04%,權益與收益的極度不匹配證實了雅居樂脫不了“明股實債”之嫌。
毛利下滑、銷售成本暴增以及表外債務纏身,種種問題說明雅居樂確實需要“謹慎”。
/ 03 /
出路何在?多元化仍在探索
隨著房地產行業進入存量時代,房企的房企唯有快速尋求第二增長曲線,才能活下去。
今年上半年,整個房產行業都不景氣,眾多同行的毛利率均呈下滑趨勢,頭部房企們紛紛開展多元業務。但就目前而言,包括雅居樂在內,房企的多元化道路上成者鮮見。
雅居樂的多元化業務,包括了物業管理、商業管理、環保、資本投資和城市更新等產業。其中,物管(雅生活)期內營業額62.27億元,成為整個多元業務營收的頂梁柱。而環保、代建、商業等其他業務的營業額總計僅為15億元。
早在2017年,陳卓林就曾立下目標:非地產板塊的業績貢獻要占到整個雅居樂集團業績的一半。而整個上半年,雅居樂的多元化收入為64.9億元,僅占到總收入的16.8個百分點。
賺錢的“副業”能為集團造血,不賺錢的”副業”卻需要集團輸血。房地產行業的不景氣,讓集團很難再為“副業”輸血,多元化業務也就成了負擔。
剛交完年中報“答卷”,雅居樂就遭遇“裁員”傳聞,原因是雅居樂進行了一輪組織結構調整,將旗下的原房管、商業、城更等業務集團與地產集團合并,成為全新的大地產集團。
不到兩年的時間,多元化業務又重新合并,這是否坐實了雅居樂的多元化業務發展艱難?雅居樂多元化業務離50%的目標似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中期業績出來后,富瑞、高盛、德銀等機構都對雅居樂持不樂觀的態度,調低了對雅居樂股價的預期。房地產調控持續收緊,陳卓林“求穩”無可厚非,但雅居樂眾多問題未解,下一步能否走穩仍需要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