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跌不休已久的券商板塊在近日一改疲態,表現強勢,多次掀起漲停潮。但與此同時,《華夏時報》記者發現,由于板塊之前漫長的深度調整,各大券商為應對行業競爭加劇而進行的“增資補血”計劃受到了波及。
今年以來,已有9家券商發布了再融資預案,涉及金額龐大,達1080億元。這之中有定向增發,也有配股募資。但記者注意到,今年已經落地的券商再融資計劃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縮水。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隨著券商行業的競爭環境持續激烈,未來券商更注重自身資本金提升以及實力的鞏固。盡管“補血”不易,但券商再融資仍然會不斷加速推進。
募資縮水頻現
券商“增資補血”步伐正不斷加快。據Wind數據顯示,以預案公告日作為統計標準,截至8月19日,已有國海證券、長城證券、國金證券、東方證券、財通證券、東興證券、國聯證券、東吳證券及中信證券等9家券商發布了再融資計劃。
其中,國海證券、國聯證券、長城證券、國金證券及東興證券等5家A股上市券商發布了定增預案,預計募資金額不超過317億元。中信證券、東方證券、財通證券以及東吳證券等4家A股上市券商發布配股預案,預計募資金額不超過613億元。除此之外,在新三板掛牌的粵開證券預計通過定增募資不超過150億元。
經記者統計,上述券商“補血”金額共預計達到1080億元。與此同時,本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在已經落地的券商再融資計劃中,除了西部證券在1月完成了75億元的頂格定增,其他券商的定增計劃出現了募資不足的情況。今年5月7日,天風證券宣告其在去年9月底拋出的128億元定增計劃正式施行。5月21日,浙商證券發布公告稱其去年5月中下旬拋出的百億元定增方案正式獲得實施。從結果來看,天風證券實際募集金額僅為81.79億元,浙商證券實際募集金額僅為28.05億元。
除了上述券商,還有湘財股份旗下的湘財證券也獲得了“補血”機會。湘財股份在今年5月發布公告稱其定增方案申請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據公告顯示,湘財股份預計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數量不超過8.05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47億元,其中不超過42億元資金將用于增資湘財證券。
恰巧的是,湘財證券的“增資補血”情況也不及預期。7月6日,湘財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通過非公開發行方式實際發行了1.73億股新股,募集總資金僅為17.37億元,其中增資湘財證券縮水至12.23億元。
據本報記者觀察發現,盡管融資計劃規模頗大,但事實上,券商再融資計劃不及預期的現象正在往常態化的趨勢靠攏。去年12月29日,中信建投公布了原本擬募資不超過130億元的定增計劃的結果,最終這項計劃實際募資不到39億元。而南京證券60億元的定增方案,實際募資也不到44億元。中原證券52.5億元的定向增發,實際募集資金也僅為36.45億元。
對于定向增發沒有全額完成的情況,騰訊證券研究院專欄作家、廣電簽約經濟觀察員郭施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券商推出定增,既有補充資本金的需求,也有可能用于自營業務、資管業務以及其余準備發力的新業務之中。但是,券商定增仍需要考慮到自身的行業競爭力以及相應的市場環境,市場環境不佳,也會影響到券商定增的效果,有部分券商的定增規模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出現募資不足的現象。”
《華夏時報》記者發現,近些年,僅有如西部證券、國信證券和海通證券等為數不多的券商完成了近乎頂格的再融資計劃,其成功的共同特點是大股東參與定增。但也有業界人士向本報記者指出,方案能否成功實施,主要還是考驗的是券商對自身的估值定價能力。
除了定向增發值得關注,配股募資作為再融資的一個方式同樣也引起了討論。今年以來,包括“券業一哥”中信證券在內,還有東方證券,財通證券以及東吳證券等四家券商計劃采用配股募資的再融資方式,這引起了投資者關注,因為部分投資者認為配股具有強制性,損害利益。
本報記者從業界人士處獲悉,券商之所以選擇配股,在于配股比定增容易實施,定增需要尋找投資者,配股并不需要,只要持股就能參與,配股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如果不參與配股,很有可能會遭遇除權損失,配股價格越低,除權損失越大。
在本報記者采訪的過程中,經濟學家宋清輝亦是向記者指出,配股的操作幾乎等于“愚弄”投資者。但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配股是有這個問題,但是配股價比較低,也是對所有股東公平的方式,大股東也要掏錢。定增發行壓力大,才選擇這種方式。投資者不認可的,可以用腳投票。”
今年以來,券商板塊較為低迷已成共識。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近期行情啟動前,申萬三級證券行業指數年內累計跌幅已超過15%,近30家上市券商跌幅超過20%。
增資補血為哪般?
不難發現,在券商普遍擴充資本金背后,行業內部競爭持續加劇,資本金的規模成為未來證券公司贏得市場競爭的關鍵因素。宋清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券商如此密集開啟再融資,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為了今后重點布局證券投資業務,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二是擴大自營投資規模,增加投資范圍等;三是應對行業激烈競爭和防范風險的現實需要。
本報記者注意到,從募集資金用途來看,除了償還債務,包括融資融券、股票質押在內的資本中介業務,以及投資與交易業務成為券商們募集資金的主要意圖,譬如中信證券在最新的280億元的配股公告中指出,擬投入不超過190億元資金用于發展資本中介業務,使用資金占比達到67%。西部證券75億元中也有50億元擬投向交易與投資業務、資本中介業務。
不僅如此,天風證券定向增發的募集資金主要投向發展投資與交易業務、擴大信用業務規模等項目。長城證券今年的定增計劃主要投向資本中介業務與證券投資業務。粵開證券也將把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投資與交易類業務、信用交易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等方面。在湘財證券增資的四大業務中,也有資本中介業務的身影。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在證券行業同質化嚴重,傭金率普遍下調的大背景下,券商通過發展信用交易業務,挖掘客戶綜合金融服務需求,以進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與此同時,上述業務需要大量資本金用于出借,這也成為近年來券商加速增資補血的一個重要原因。
記者留意到,有部分業內人士對于券商普遍開啟再融資計劃,擴大規模提出了質疑,認為這增加了市場的競爭壓力,甚至可能會出現無序競爭。
對此,王驥躍向本報記者表示:“券商是資金密集型企業,靠資本規模吃飯,沒資本競爭力就弱。此外,市場分化才是常態,齊頭并進是幻想,加速分化是市場選擇和市場競爭結果。”宋清輝亦是認為,券商行業白熱化競爭態勢加劇,為了應對當前環境下的展業要求等,券商在A股市場再融資依然會不斷加速推進。
“隨著未來券商行業的競爭環境持續激烈,未來券商更注重自身資本金提升以及自身實力的鞏固,頭部化券商的競爭優勢更明顯,但對中小券商來說,更需要加快提升自身競爭力或者開拓出具有競爭力的新業務,這也是未來券商發展競爭的關鍵所在。”郭施亮向記者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