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3日,比亞迪(002594.SZ)市值再次接近7000億元,達到了6961億元,是目前市值最高的國產車企。那么,比亞迪的億市值到底貴不貴?從市場表現來,可能在短期內是偏貴的,因此會時常出現跳水狀況。但是好的賽道和優質的企業,資本市場是愿意用長時間來布局的,這點也是擁有諸多核心技術的比亞迪被資本青睞的重要因素。
電池起家 王傳福打造比亞迪帝國
1995年,初創比亞迪的王傳福應該沒有想到,有一天比亞迪的市值能達到7000億元。
當年,嗅到鎳鎘電池商機的王傳福果斷辭去了體制內的工作,創立了比亞迪。初期,王傳福只有250萬元,而那時從日本引進一條鎳鎘電池生產線需要幾千萬元投資。王傳福根本買不起這樣的生產線,于是他利用人力成本低的優勢,將生產線的各個工序全部拆解成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最終只花了100多萬元就建成了一條日產4000個鎳鎘電池的生產線,效率比機器還要高。
利用成本上的優勢,比亞迪逐步打開了低端市場。而為進駐高端市場,爭取更多的行業用戶,王傳福開始不斷優化生產工藝、引進人才,集中精力搞研發,使電池品質穩步提升。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席卷而來,全球電池價格暴跌20%到40%,而比亞迪憑借成本優勢乘機搶占了全球40%市場,成為了中國第一、世界第四大電池生產商。
在電池領域獲得成功的王傳福并沒有滿足。2003年1月23日,比亞迪宣布,以2.7億元的價格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77%的股份,成為了繼吉利之后國內第二家民營轎車生產企業。與兒時拆解收音機的思路相同,王傳福買了50多輛汽車,拆了又裝,裝了又拆,用來了解整車的構成。
2005年9月,比亞迪F3上市,低廉的售價使得比亞迪F3在上市不到一年銷量就超過了10萬輛,成為歷史上銷量最快超10萬的自主品牌。而在燃油車獲得成功后,比亞迪開始了自己的超前計劃。
2006年,比亞迪推出了成功搭載磷酸鐵鋰電池的F3e電動車,這個節點比特斯拉入行電動車足足早了兩年。但因為當時國家政策和充電設施的原因,王傳福不得不遺憾放棄了F3e。不過,在研發過程中,比亞迪掌握了電動機、減速器、電池組件以及控制系統的研發和生成,這也讓比亞迪瞄準了混動技術。
2008年,比亞迪通過掌握電池、電機、電控和芯片等全產業鏈技術,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產插電式雙模電動車,也拉開了國內新能源汽車變革的序幕。而先進的電動車理念也吸引了巴菲特的注意。2008年9月,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和比亞迪宣布中美能源以2.32億美元購入比亞迪約2.25億股,每股作價8港元,約占10%股份。巴菲特的投資讓全球資本市場都得知了比亞迪,對比亞迪在資本市場的融資,品牌塑造都造成了非常不錯的影響。
2009年10月13日和11月5日,胡潤和福布斯分別發布中國富豪榜,王傳福成為“雙料首富”。
品牌向上 比亞迪未來可期
盡管比亞迪已經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并且技術積淀也越來越強,但在消費市場,比亞迪給消費者的感覺就是中低端的自主品牌,并未表現出品牌向上的勢頭。直到2020年漢的出現,比亞迪也開始嘗試進入高端汽車領域。
2020年7月12日,比亞迪漢正式上市。在發布會上,王傳福表示:“漢,從車型規劃到正式量產,十年磨一劍。比亞迪匯領先技術之大成,致力于把漢打造成集“安全、性能、豪華”三大標桿于一體的新能源旗艦轎車。”比亞迪漢搭載了擁有300多項專利的刀片電池,在相同續航里程下,刀片電池的成本下降了30%,單車毛利可以提升1.7萬元。可以說,刀片電池的出現,徹底改寫了汽車電池產業的格局,而漢的市場表現,進一步堅定了比亞迪加大刀片電池的投放以及普及力度。數據顯示,自2020年7月上市以來,漢累計銷量超過8萬輛,其中,今年5月份銷量為8214輛。
“比亞迪刀片電池以一己之力把磷酸鐵鋰從邊緣化來回來”,在6月13日的2021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說出這句話時,有種揚眉吐氣的意味。
隨著動力電池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各大電池廠商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LG新能源在產量和電池配方方面較為激進,導致引起自燃事故頻發,致使韓國現代召回幾萬輛裝載LG動力電池的汽車;松下電池過度依賴的特斯拉也頻發自燃爆炸事故。因此,動力電池安全性的缺乏也為比亞迪在全球范圍內供應刀片電池提供了空間。目前,奔馳、豐田、大眾等汽車巨頭也開始與比亞迪進行合作。可以遇見的是,一旦比亞迪刀片電池的產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比亞迪在全球市場份額也將獲得進一步增長。
除了在電池領域取得成績外,比亞迪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布局也非常迅速。2021年,比亞迪宣布與地平線進行戰略合作。此前,比亞迪與華為、百度、滴滴也均有合作。此外,比亞迪還入股了華大北斗,開啟了自研、投資雙管齊下的模式。
而關于比亞迪市值是否存在泡沫,有財經人士表示:“如果只看比亞迪的業績,可能并不亮眼,但比亞迪是一個多領域布局的企業,如果看好其各個業務的成長,那它將會是新能源時代不可多得的潛力股。”
目前,比亞迪擁有電子產業、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及“云軌”產業四大業務板塊。這些,都可以看作是支撐比亞迪7000億市值的基本面。至于資本市場對比亞迪“萬億”估值的期待,上述財經人士稱:“隨著汽車市場電動化滲透率不斷提升,比亞迪也會加速外供進程。而比亞迪半導體的分拆上市,也可以從資本市場上汲取資金繼續反哺,做大規模,也是比亞迪獲取更高市值的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