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年均光伏新增裝機量將達70GW-90GW,到2025年我國光伏總裝機量將達600GW左右。隨著各項利好政策的陸續出臺,以及行業規則的不斷規范,光伏行業將面臨廣闊的發展空間。”5月17日,在北京舉辦的2020年度業績說明會上,上市公司太陽能董事長曹華斌對光伏行業的未來發展滿懷期待。
光伏產業作為“雙碳”目標下的“幸運兒”,將嘗到哪些甜頭?相關上市公司如何布局,率先搶占市場先機?太陽能在本次業績說明會上,對機構與媒體關注的相關問題給予了一定回應。
積極擁抱
“雙碳”目標發展紅利
作為國內首家以太陽能發電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太陽能日前披露的2020年年報顯示,在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3.05億元,同比增長5.8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28億元,同比增長12.86%。其中,作為公司核心業務的光伏電站板塊實現銷售收入40.56億元,占總營收的76.46%;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司的太陽能光伏電站規模達5.04GW。
光伏發電及光伏產品制造是光伏產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在國家戰略的不斷加持下,其未來發展前景持續向好。據介紹,太陽能的光伏電站項目已在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多地設立。
曹華斌表示,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指引下,中國光伏產業迎來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為實現“雙碳”目標,我國光伏行業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
公司該如何緊抓機遇進行戰略布局,擁抱行業發展紅利?對此,曹華斌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公司將積極開拓市場,創新開發模式,推動風光儲備、綜合治理等一體化新項目建設。在光伏電站項目的儲備上,公司堅持自主開發、合作開發、項目收購并舉的方式,目前已在光資源較好、上網條件好、政策條件好的地區累計鎖定了約10GW的優質資源,未來將努力做好滾動開發,確保儲備項目不低于10GW,為公司的快速發展提供資源保證。”
拓展融資渠道
化解資金補貼缺口
光伏行業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但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發放不及時、資金缺口擴大等問題卻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行業瓶頸。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一旦未能及時獲得補貼,將面臨現金流趨緊、財務負擔加重等一系列掣肘。
對此,太陽能方面表示,從行業政策層面看,為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拖欠問題,國家已相繼出臺一些政策文件,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機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積極解決補貼資金拖欠問題。五部委今年聯合發布的文件,針對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缺口問題,明確提出了相關支持措施:一是金融機構按照商業化原則,與可再生能源企業協商展期或續貸;二是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自主發放補貼確權貸款;三是通過核發綠色電力證書方式,適當彌補企業分擔的利息成本;四是足額征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等。隨著相關政策的逐步落實,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導致的企業資金緊張問題將逐步緩解。
太陽能是進入光伏行業較早的一家公司。據公司介紹,其大部分項目已進入補貼目錄清單,每年收回的標桿電費及補貼基本可以滿足項目的日常資金需求。
但即便如此,由于補貼結算周期較長,公司仍面臨現金流趨緊的狀況。公司方面表示,為保持資金平衡,公司積極拓展融資渠道。一方面,積極協調銀行等金融機構儲備授信;另一方面,公司將通過適時發行碳中和綠色公司債券、中期票據、資產證券化產品,以及引入產業基金等多種方式籌集低成本資金,緩解公司的資金壓力,不斷優化資金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