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發行“寒潮”繼續。
Wind數據統計,2021年以來已有7只新基金(A、C份額分開計算)發行失敗。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3只,中長期純債型基金1只,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1只,靈活配置型基金1只,被動指數型基金1只。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發行失敗的基金中,權益類基金占大部分。從公司角度看,不乏像交銀施羅德基金這樣市場號召力比較強的基金公司。
具體來看,今年2月有3只基金公告募集失敗、4月份有2只基金募資失敗,1月份和3月份分別有1只基金募集失敗。募集失敗的基金中,有3只債券基金、4只混合型基金和1只ETF聯接基金。
據Choice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4月15日,已有99只基金(A、C份額分開計算)延長募集期。這其中包括96只權益型基金,和僅有3只的債券型基金。
作為對比,2020年同期僅有71只基金延長募集期。
而在去年如火如荼的基金募集大年,也有25只新基金募集失敗,其中2020年債券市場收益率走低,募集失敗的基金中多為債券基金。
隨著2021年初股票市場走低,股債市場再現“蹺蹺板”效應。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李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權益基金和債券基金確實已出現“蹺蹺板”效應,目前隨著居民理財意識不斷增強,公募產品成為居民的主要選擇方向,因此公募規模將大概率保持不斷擴大的趨勢,而權益基金與債券基金對應股市與債市的走勢存在差異,在不同階段出現收益與發行熱度的“蹺蹺板”效應屬正常現象。
渠道端策略轉移
從總體數據分析,進入2021年以來,權益類基金發行“遇冷”情況明顯。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和春節后股市核心資產股價整體下調有著緊密聯系。
李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春節后權益市場進入調整期,股市核心資產持續走低,加上公募基金長期以來的抱團行為,當重倉股大幅下挫時,市場上權益類基金的凈值普遍出現大幅回撤,基民的情緒持續發酵,均是導致權益型基金發行遇冷的主要原因。
廣東展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鐘海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節后市場熱度驟降,流動性和交易量下滑,包括抱團股的瓦解,都影響到了資本市場的信心。不少投資者在老基金當中被套牢,對贖舊買新這一現象也形成了遏制。種種現象導致了權益類資金發行遇阻。
當然,導致權益類基金發行遇阻的不僅僅是股市核心資產的下挫,某公募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牛年開市后,銷售渠道策略的改變同樣導致權益類基金銷售遇冷。
上述基金經理說道:“牛年開市股市核心資產股價整體下挫后,渠道端這一段時間可能會更加謹慎一點,主推產品從權益類基金向偏債混合或者債券基金的方向轉移,賣一些風險相對低一些的產品。”
數據也確實佐證了,年后基金發行市場遠不如年前那般火熱。
Choice數據顯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18日,募資失敗加上募集期延長的共有22只基金,而2月18日至4月15日,共有88只基金或募資失敗或募集期延長。
同時第一財經記者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所有權益類資產里,和創業板相關的基金的發行均經歷了較長的募集期。
Choice數據顯示,2020年前后發行的6只創業板基金(A、C份額分開計算)中,工銀創業板兩年定開混合A和工銀創業板兩年定開混合C的認購天數為31天;博時創業板指數A和博時創業板指數C認購天數為68天;融通創業板ETF聯接A和融通創業板ETF聯接C認購天數為45天,且募資失敗。
鐘海波表示,創業板指數今年無論波動性還是回撤都非常大,股指回撤超過了20%。多數投資者對波動和風險存在厭惡情緒,導致創業板ETF發行遇冷。
也有部分從業者認為,融通創業板ETF聯接基金的募資失敗與其指數基金本身特質有關。
上述公募基金經理表示:“因為要跟蹤指數,指數基金得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倉位,一般在90%以上。股市以后如果下跌的話,指數基金還是挺受傷的。”
李湛表示,融通創業板ETF聯接基金的募資失敗與目前創業板流動性關系不大,主要原因是公募市場上被動指數型基金的進入門檻較低,指數基金出現同質化現象,跟蹤同一市場主要指數的基金多達20只-40只,導致指數型基金的規模兩極分化嚴重,出現資金向頭部基金公司指數基金集中的現象,融通基金這一產品的競爭力相對不足,從而導致募資失敗。
兩年封閉期封閉時間過長
如果說股市和債市存在著“蹊蹺板”,今年權益類基金發行遇冷,加上渠道端偏好轉變,按理說債券基金應該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為何像交銀施羅德這種大型基金公司所發行的純債基金,都會出現募資失敗的情況?
李湛說道:“交銀豐華兩年封閉運作債券在2019年12月9日就已獲準募集注冊,按規定要在6個月內完成發行,但2020年受債市走熊影響而延期募集,募集期定為2021年3月8日至2021年3月24日,此時恰逢基民情緒低迷,加之債市仍處于震蕩之中,去年的債市大跌對機構資金的影響仍在,純債基的銷售存在難度,從而導致募集失敗。債券基金發行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產品中各類債券的配置比例、募集時間及基金公司的銷售能力。”
鐘海波表示,春節后市場利率出現轉向,大家有可能擔心市場利率會發生轉變、利率上升(事實上也出現了微幅上調),貨幣的寬松度沒有以前那么好,對債券市場來說是一個明顯的利空,所以債券基金發行遇冷也是非常正常的。
上述公募基金經理對記者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交銀施羅德基金這次發行的是一只兩年封閉期的產品,對投資者來說會更難接受一點。無論從債券發行的時點,還是從兩年封閉的運作特點來看,交銀施羅德的產品確實都不是很占優,我覺得發行失敗那也情有可原。”
短期來看,債券還沒有進入到一個好的入場時點,特別是中長期債券,現在的機會不是特別好。目前債券市場的機會,更集中在短期債券層面。
某公募基金投研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全年來看,債券市場沒有大的風險,但是也沒有大的機會。我們整體判斷,今年債券的回報中樞有望優于去年,但也不足以被稱為債券大年。基本上可以說,今年債券的機會要看它先跌到什么程度,才好來判斷,后續有多少上漲空間,判斷大概率會是一個震蕩市。
今年主要壓制債券的因素是,上半年基本面不差,經濟走在復蘇的進程中。下半年,可能遭遇流動性回收,因為時滯及基數效應,在基本面逐漸回落的時候,CPI則逐漸企穩。另外,還需關注貨幣政策是否會有明顯變動、疫情是否超預期、外圍經濟體的走向等因素。
李湛分析道:“從目前市場環境下來看,‘固收+’產品將容易受到青睞,中國居民的資產配置結構中存款占比居高不下,但銀行理財推出后規模迅速擴大,反映居民的此類需求基數龐大。‘固收+’產品的一大特點是首選具有一定收益保障且風險相對可控,具有較高的穩健性,且受到部分基金公司和銀行渠道的力推,有可觀的發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