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離不開城鎮生活品質的提升。做好生活垃圾分類,有利于改善人居環境和環境污染。”今年省兩會,省人大代表、黔西市青龍煤礦工會工作人員哈齊慧帶來了持續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的建議。
(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貴州省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先后制定出臺了《貴州省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和收運設施配置指南》《關于印發全面推進我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等指導性文件,全省各市州也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相關立法工作,制定出臺關于垃圾分類的專項條例,設置了專門部門負責垃圾分類相關工作。
“我們可以看到,貴州各地做了一些積極探索,也取得一些成績,但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工作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不僅需要主管部門的努力也需要全社會的行動。”齊慧說,當下,仍存在老舊小區垃圾分類收集配套設施配置相對滯后,配置的分類垃圾桶數量不足,大多數依然使用傳統混裝垃圾桶等情況。
齊慧介紹,生活中,在配置了分類垃圾桶的區域,因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未形成,仍將垃圾混裝,隨意投放,沒有分類投放,分類垃圾桶形同虛設;且有部分居民按照要求進行了分類投放,在經過“拾荒者”的翻找后,又出現了“干濕”混裝,四不分現象。同時,因不同種類的垃圾的清運需求不同,垃圾收運處理體系適應不了分類處理需求,仍大范圍地存在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裝混運”情況。
因此,齊慧建議,要強化垃圾分類宣傳教育,通過發動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村委會,凝聚黨員干部、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增強垃圾分類宣傳的針對性,切實做好宣傳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
同時,積極申請財政資金,加快推進各類可回收垃圾等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科學合理規劃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系,實現垃圾收集車輛的分類使用,避免出現“先分后混”“混裝混運”情況。
此外,做好垃圾分類管理人員保障工作,設置專職垃圾分類管理人員,做好工資待遇保障。并強化大數據應用,可在試點小區推行“無人值守”智能垃圾分類屋,將垃圾分類工作由人工轉向智能化,全面提升試點環境水平及垃圾處理利用率。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陳玲
編輯 申川
二審 楊靜
三審 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