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記者從貴陽沿著夏蓉高速向南而行,經洛香高速收費站下高速,繼續沿著洛貫公路往縣城前行,過高增隧道后,即進入了黔東南州從江縣高增鄉銀良村,這里是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派從江縣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的一個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1年5月以來,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持續選派駐村干部到黔東南州從江縣開展駐村幫扶工作,通過產業幫扶,持續助力鄉村振興。
從江縣高增鄉銀良村。圖片來源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宣教中心聲像科
高增鄉銀良村總面積13.39平方公里,耕地2387.89畝、林地701.64公頃,下轄4個自然寨、10個村民小組,共478戶2104人。駐村干部到來后,478戶未出現一例返貧致貧情況,收入逐年增長,人均年收入持續增長,增長幅度超過16%,達到人均14270.5元。
收入要增長,產業必須跟得上。銀良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曉舜告訴記者,他來到村子后,通過調研選擇區位氣候優勢明顯的百香果進行發展,特別是兩條產業路在今年的四、五月硬化通車后,促進了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劉曉舜說,村里9.35公里的產業路硬化通車后,銀良村的百香果面積擴種至314畝,套種200畝40萬株辣椒實現一地多用,同時積極開展產銷對接。
從銀良村委出來,向著對面的山上蜿蜒而行,進入高增鄉美德村。
高增鄉美德村。圖片來源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宣教中心聲像科
美德村位于高增鄉東南部,由美德、弄向2個自然村及民主村一組、二組組成,在高增鄉9個建制村中人口位居第二,全村轄13個村民小組共645戶2680人,其中,脫貧戶168戶623人,邊緣戶11戶62人。省交通運輸廳駐村干部到來后,因地制宜推動產業發展,全村種植百香果103畝、香禾糯800畝、茶油900畝、蔬菜100畝。
美德村駐村第一書記曾貌告訴記者,他在2021年5月來到美德村后,為了推動村產業發展,先后爭取廳幫扶資金和政策支持資金共220萬元,建成美德村蔬菜產業路1公里、油茶產業路2公里、百香果產業路3公里。
曾貌說,這里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路不好,產業難發展,通過產業路網建設,大大改善了發展環境。
美德村黨總支書記吳慧蓉介紹香禾糯。圖片來源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宣教中心聲像科
“現在村里的基礎設施完善了,還成立了美德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讓以前在產業上小打小鬧的村民,有了團隊精神,使我們的產品能夠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收入也增多和穩定了。”美德村黨總支書記吳慧蓉說。
從美德村出來回到山腳后,一路向南,車輛行駛在平坦的道路上,大約1.5小時后,就到了從江縣斗里鎮的臺里村。
臺里村新貌。圖片來源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派從江縣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
臺里村由原臺里村、高堆村合并而成,村委會設在原高堆村綜合樓,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距離從江縣城40公里。總面積27.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71.6畝(田1719.3畝、土652.3畝), 林地面積30110畝,全村現有723戶3504人。
臺里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凱介紹,臺里村現有油茶樹2300余畝,已投產結果800余畝,2022年實現為群眾收購油茶籽21萬元,生產成品油4500余斤,在幫扶單位的幫助下,已實現銷售額28萬元,2022年為帶動發展的30戶“三類戶”實現每戶分紅1500元。
臺里村千畝油茶園。圖片來源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派從江縣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
小黃牛養殖方面,臺里村已建立小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養殖規模50余頭,覆蓋困難戶20戶71人,2022年預計實現每戶分紅1000元。林下雞養殖方面,臺里村依托2300余畝油茶園的優勢,在油茶園區內建設了養殖雞圈44個,每個雞圈養殖規模在300至350羽,共計可同時養雞13200羽至15400羽。2022年養殖8000余羽。此外,臺里村養殖場內生豬存欄量長期保持在1200余頭。
臍橙種植園。圖片來源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派從江縣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
位于從江縣斗里鎮西北部的根里村,2022年培育新種植油茶1800畝 ,鉤藤450畝、臍橙150畝、百香果230畝,飼養肉豬500多頭、牛50多頭、羊200多只,經濟收入達1300萬元。
丙妹鎮西北面的大歹村已將百香果作為主導產業,種植規模達到800余畝,預計年底將產生經濟收益60余萬元。
高彪在蜜蜂養殖現場。圖片來源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派從江縣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
丙妹鎮岜沙村繼續深化旅游業,同時蜜蜂養殖產業已開始發展,共發放蜜蜂260箱,覆蓋監測戶、困難戶46戶249人,預計年產值30萬元,帶動46戶農民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岜沙的生態環境很適合養殖中華蜜蜂,下一步,將組織蜜蜂養殖大戶去學習,然后壯大村里的蜜蜂產業。”岜沙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彪說。
停洞鎮的加哨村,在駐村工作隊一年多的努力下,百香果種植規模就達300余畝,僅2022年收益就高達100多萬元,并榮獲從江縣“2022年百香果產業發展工作先進村委會”。
村里有產業,村民有盼頭。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派從江縣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通過產業路建設,推動村產業發展,助力村民穩定地增加收入。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申川
編輯 張秀云
二審 陳玲
三審 王淑宜